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把友誼和快樂當激勵工具

全球股災/熊市來了 IMF警告全球經濟嚴峻
全球股災22日持續在亞洲延燒,亞股全面暴跌,對22日開盤的美股也相當悲觀,有分析家宣告,熊市來臨,國際貨幣基金(IMF)也說,目前全球經濟情況嚴峻。
亞股22日延續昨天歐洲和拉丁美洲的悲觀氣氛,開盤就持續下殺,日股跌破13000點關卡。分析師指出,全球投資人對美國可能陷入經濟衰退並拖累全球的恐慌,掀起股市的下跌連鎖反應。一名日本新光證券的交易員22日形容,今天日本股市「好像在舉行葬禮」,除非今晚看到紐約的表現,否則「我們能做的就是賣。」
美國股市21日因為馬丁路德金恩紀念日並未開盤而躲過一劫,但是21日的美股指數期貨顯示出對22日美股的悲觀氣氛,道瓊工業指數期貨跌幅4.1%,標準普爾500指數期貨也有4.7%的跌幅。
如果美股22日開盤一如股指期貨的走勢,將讓美股瀕臨陷入熊市,也就是跌幅超過20%,也將宣告2002年10月以來的牛市告終。雪梨的摩根史坦利策略分析師米納克說:「熊市已經兇猛的展開。」香港麥格理證券分析師麥考馬克說,如果美國正步入衰退,那麼接下來三到六個月亞洲股市將面臨嚴峻挑戰。
國際貨幣基金 (IMF)21日對全球經濟提出警告,總裁史特勞斯─卡恩說,目前全球經濟「情況嚴峻(serious)」,「全球所有國家都受美國經濟成長趨緩拖累,至少所有的已開發國家是如此。」
國際知名金融炒家索羅斯在22日刊登的澳洲標準日報的訪問中警告,目前全球正面臨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正威脅著美國,「我們現在的確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當中。」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全球倒一地! 亞歐股恐邁「熊市」
因為擔憂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加上大陸股市也跟著慘跌,歐洲跟亞洲股市,就像是骨牌一樣,連續2天暴跌!香港股市罕見重挫超過2千點,上海股市跌幅也創下史上最高紀錄,印度股市更是一度跌深到12%,甚至被迫暫停交易,全球出現巨大股災,財經專家擔心,全球股市恐怕將邁入「熊市」。
香港股市週二狂瀉超過2千點,跌幅再度創下911以來最大,由金融類股領頭下殺,這一天亞洲股市全面暴跌,投資客、交易員全部笑不出來,交易員有的抓頭、有的站起身來緊盯螢幕,有人瞪大眼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股價,怎麼會跌的這麼慘。
受到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歐股週一慘跌,骨牌效應發酵,亞股跌幅紛紛創下紀錄,港股一瀉千里,暴跌2061點,跌幅8.6%;上海股市狂洩7.2%,創下有史以來最大跌幅,新興市場俄羅斯也重挫7%,日本和韓國更是跌到不行。
就連過去一年來牛市表現的印度,盤中跌幅深達12%,甚至跌到交易一度暫停。傅爾布萊特證券分析師:「基本上投資人對未來的,美國經濟沒有信心,雖然大陸和香港,甚至亞洲經濟,其實是還好的。」問題出在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加深,加上美國總統布希宣布的振興經濟方案,不如市場預期,希拉蕊一語點破問題點。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蕊:「總統提出的振興經濟方案,無法滿足需求,因為數目太少又太晚了。」
這一波全球股市狂跌,被認為可能代表全球經濟將要步入「熊市」,散戶看了股市往下走,紛紛唉聲嘆氣表情難看,但恐怕只是這波股災的開始。
1/20號 我在台中GTD
我在台中GTD
每次聽永錫大哥分享他的GTD
我總是能從中再次學習到很多新的東西
很感謝永錫大哥總是這麼熱情的分享^^
這次他上的內容有很多
我今天只針對我最有感覺的部份分享:
1.為什麼我們要學GTD?
是的 朋友們 想想吧 為什麼我們要學時間管理?
先問問自己WHY? 才能讓我們繼續學HOW?
就像為什麼我們要學FXDD一樣
相信我們都有很多的理由
但是 今天應該能整理出三大重點;
(1)讓我們自己處於沒有壓力的狀態
我的想法;
每次頭腦都必須記住很多的雜事
讓我們的頭腦完全不能發揮他最大的作用之一>>>思考
是的 我們的腦袋不是用來“記憶“的
而是用來思考
電腦是拿來跑程式的 不是拿來儲存檔案的
儲存檔案的叫做“硬碟“或“隨身碟“
當記住太多事情的時候 其實反而更容易"忘東忘西"
當太多事物塞滿腦袋的時候 這樣是很有壓力的
這樣我們如何才能讓腦袋放鬆 進入“放空“?
而你永遠不知道你會不會忘記了什麼 承諾過別人什麼
當“事情“被忘記而沒有劃下一個完美句點的時候
難免可能會產生壓力的
(不管是自己給予的壓力 抑或別人給你的壓力)
這是很有可能的 對嗎?
(2)增強自己信守承諾的能力
我的想法;
如上述所言
我們是否常常承諾過別人什麼? 卻又無可奈何的毀諾?
其實這不僅僅是傷害了別人
也傷害了我們自己
也許我們不是故意的
但我們是否能藉著 學習時間管理來降低這些傷害呢?
(3)掌握快慢之間的節奏
我的想法;
我之前寫了一些文章
關於快慢之間的事
欲知請見此
裡頭的一句話:
當達到快與慢間 皆能拿捏的準 且 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
慢就是快 快就是慢
永錫老師說switch
我們要懂得如何 何時去switch
我想他再度 幫我深深的解釋了我原本模糊不清的意念
當快與慢間 拿捏的“準“ 也代表了 你知道何時該switch
而快慢間你都能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
我想 這就是"慢就是快 快就是慢“的境界之一了
(不好意思 我拖了很長一段時間沒寫第三集>"<)
2.GTD的六大流程;
收集>加工及組織>排程>行動>檢視>更新(六個會不斷循環)
永錫大哥 這次講的已到達了由淺入深的境界
我想大家還是去聽課會學的比較多
所以這部份 我就粗略帶過
其中我很喜歡幾段:
(1)i will follow my heart
是的 我超感動的 當永錫大哥講起這段故事的時候
大意是這樣的
李開復離開微軟到google時 他母親很擔心
因為比爾蓋茲要告他
李開復很難過他母親是如此的擔心
可是當有人問起他是否會後悔時
他還是回答了 我不後悔
因為: "I will follow my heart"
我們要遵從自己的心 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聽聽自己內心的火焰
要做什麼才會有內心的火焰呢?^^
永錫大哥提起這段故事的時候 很感人
感人的不只是這段故事而已
還有永錫大哥心裡的感覺 那一刻
彷彿傳達給了我 和在場的人們
所以當課後問卷我填上我的想法時 我也寫了這一個句子
:>
加油!!永錫大哥~!!
(2)無敵星星
這是臨時加的橋段
為了讓我們更了解45/15的時區原則
45分鐘專注於MITS
15分鐘處理行動清單
我感到十分有趣^^
當然 我又寫在課後問卷上了 哈哈哈哈哈(大笑)
我猜應該也有人寫這個答案吧 哈哈哈哈哈哈
(3)課程裡還有很多佳句
我提幾個出來
ex
“沒有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
“做事是靠系統 而不是靠感覺“
“工具就是穿過珍珠項鍊的那一條線“
課程裡的佳句有些是摘自別人的名言
也有些是永錫大哥的想法分享
希望有機會大家可以去聽聽永錫老師的研討會^^
總結這次上課的想法:
用功學習不是一種“勉強“(日文?)
而是用力的“玩“ ^^
分享給大家!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堅持做對的事-八二法則
掌握全球20%的財富 掌握全球80%的財富
用脖子以下賺錢 用脖子以上賺錢
負面思考者 正面思考者
賣時間 買時間
找一份好工作 找事業好夥伴
做事情 做事業
凡事抱怨 凡事感恩
重視學歷 重視經驗
知識就是力量 行動才有結果
我要是有錢我就怎麼做 我要是怎麼做我就有錢
愛購物 愛投資
答案中找問題 問題中找答案
在乎眼前 放眼長遠
錯失機會 把握機會
按失敗的經驗行事 按成功的經驗行事
只願做簡單的事 重複做簡單的事
不可能辦到 如何能辦到
受失敗人的影響 受成功人的影響
屢戰屢敗 屢敗屢戰
受以前失敗的影響 相信以後會成功
不願改變環境 與成功人為伍
改變別人 改變自己
愛生氣 會爭氣
批評和漫罵 鼓勵和讚美
愛放棄 會堅持
出處:http://phpbb.guestbook.com.tw/b6/viewtopic.php?t=10&mforum=olmc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大學四年應該這麼度過
文章很長,請您先快速瀏覽過一遍,抓出重點後,仔細思考它的涵義。
開復學生網自2004年6月創立以來,有愈來愈多的學生在網路上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我發現,除了我之前在給青年學生的公開信中已經討論過的問題以外,大家問得最多也最關心的話題,是有關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例如:怎樣才能學好英語?虛度了光陰該怎麼辦?畢業時該選擇出國還是就業?如何學好專業課程?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該怎麼辦?諸如此類。
此外,在那段時間,我有機會參加一些教育部舉辦的研討會或類似活動。透過與更多的老師和學生接觸,我逐漸發現,學生在學習電腦科學專業時存在不少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例如,許多學生在學習電腦課程時都只是吸收書本上的內容,很少聯想到現實生活,應用課堂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此外,有的學生只重視與就業有直接相關的知識,如具體的語言、平台等等,而不重視真正能鍛鍊和提高個人能力的基礎知識,如數學、演算法、資料結構等。
基於這些考量.我認為有必要給大學生寫封公開信,討論學習方法,介紹學習經驗,引導大家順利度過大學時代,這就是本章的由來。
這封信在《中國青年報》、《大學生》、《中國青年》等報刊媒體陸續發表後.無數學生被信件內容打動,他們發出充滿感激的郵件或留言,或是在開復學生網的論壇上主動參加關於學習方法的討論。甚至有人告訴我,一位母親曾把我的每封信都親筆抄下來,送給她的孩子。這樣的事讓我十分感動、也堅定了為廣大青年學生們繼續寫信的決心。
第一千個問題之後
今天,我回覆了開復學生網創立以來的第一千個問題。電腦關機後,有封學生的來信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
開復老師:
就要畢業了。回頭看自己所謂的大學生活,我想哭,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什麼都沒學到。我不知道該怎麼寫自己的簡歷,若是以往,我會讓它空白。最大的收穫也許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
這封信道出不少大三、大四學生的心聲。大學期間,有許多學生放任自己、虛度光陰,還有許多學生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當他們被第一次補考通知喚醒,或收到第一封來自應聘企業的婉拒信時,這些學生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前途是那麼渺茫,一切努力似乎為時已晚……。
這封信是寫給希望早些從懵懂中警醒的大學生,那些從未貪睡,並希望把握自己前途和命運的大學生,以及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我想對所有同學說:
大學是人的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從入學的第一天起,你,就應當對大學四年有正確的認識和規劃。為了在學習中享受最大快樂,在畢業時我到自己最喜愛的工作,每個剛進入大學校園的人都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學習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培養興趣、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事。只要做好了這七點,到了畢業時的最大收穫就絕不會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而應當是「對什麼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這七點,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快樂畢業生。
大學:人生的關鍵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進入大學是你一生中第一次放下升學考試重擔,開始追逐自己的理想、興趣。這是你第一次離開家庭生活,獨立參與團體和社會生活;第一次不再單純地學習或背誦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有機會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親身實踐;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夠的自由處置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支配所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因為這是你一生中最後一次有機會系統性地接受教育,最後一次能夠全心建立你的知識基礎。這可能是你最後一次可將大量時間用於學習的人生階段,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可不斷修正自我的成長歷程。這也許是你最後一次能在相對寬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的理想環境。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所有大學生都應當認真把握每一個「第一次」,讓它們成為未來人生道路的基石:在這個階段,所有大學生也要珍惜每一個「最後一次」,不要讓自己在不遠的將來追悔莫及。在大學四年,大家應該努力編織自己的夢想,明確自己的方向,奠定自己的基礎。
大學四年只有一次,這四年應該這麼度過:
自修之道:從舉一反三到無師自通
記得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助教時,曾有位華人學生的家長向我抱怨說:「你們學校到底教了些什麼?我的孩子在大學讀了兩年,居然連VisiCalc。都不會用。」
我當時回答:「電腦發展日新月異。不能保證大學所教的任何一項技術在五年以後仍然管用,也不能保證學生可學會每種技術和工具。我們能保證的是,你的孩子將學會思考,並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五年以後出現什麼樣的新技術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遊刃有餘。」
她接著問:「學最新軟體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回答:「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最後剩下來的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我當時說的這句話來自教育家史基納(B. F. Skinner)的名言。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大學不是「職業培訓班」,而是一個讓學生適應社會,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平台。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學習思考的方法,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只有這樣,大學畢業生才能適應瞬息萬愛的末來世界。
上中學時,老師曾一次又一次重複每一課的關鍵內容。但進了大學以後,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進入職場後,自學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微軟曾做過一個統計:每位微軟員工所掌握的知識內容,大約只有10%是員工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中累積而得,其他知識都是在加入微軟後重新學習的。這個資訊充分顯示,一個缺乏自學能力的人,難以在微軟這樣的現代企業中立足。
自學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開始培養。許多同學總是抱怨老師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單校的課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會勸這些學生;「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大學生不應該只跟在老師身後亦步亦趨,而應當主動走在老師的前面。例如,大學教授在一堂課裡通常涵蓋課本中幾十頁的資訊內容,僅經由課堂聽講,無法把所有知識學通、學透。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就把課本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清楚,然後在課堂上對照老師的講解彌補自己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
中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更多時候是在追求「記住」知識,而大學生就應當要求自己「理解」知識並善於提出問題。對每個知識點,應當多問幾個「為什麼」。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論或方法的來龍去脈,就能舉一反三學習其他知識。解決其他問題,甚至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
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觀察角度。在學習知識或解決問題時,不要總是死守一種思維模式,不要讓自己成為課本或經驗的奴隸。只有在學習中敢於創新,善於從全新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學生潛在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
在《禮記.學記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就是說,大學生應當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資源,從各種管道吸收知識和方法。遇到好老師,可主動向他們請教,或請他們推薦課外的參考讀物。除了資深的教授以外,大學的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乃至於自己的同班同學,都是最好的知識來源和學習夥伴。每個人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不盡相同,只有互相切磋,才能一起進步。
有些同學曾告訴我,很羨慕我在讀書時能有一位獲頒圖靈獎(Turning Award,相當於「電腦界諾貝爾獎」)的大師傳道授業。其實,雖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師,但他在大學期間並沒有教給我多少專業知識。他只是為我指明大方向,讓我分享他的經驗,提供我研究的資源,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指導我學習具體的專業知識。我在大學期間累積的專業知識都是自學而來。剛入門時,我曾多次紅著臉向學長請教最基本的知識內容,開會討論時我曾問過不少膚淺的問題,課餘時間還主動與同學探討、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師,大學生的周圍到處是良師益友。只要珍惜這些難得機會,大膽發問,經常切磋,就能學到最有用的知識和方法。
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際網路,培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為適應今後的工作或進一步的深造做準備。首先,除了學習老師規定的課程以外,一定要學會查詢書籍和文獻,以便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例如,在一門課上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就應當積極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了解這個課題的來龍去脈和目前的研究動態。熟練和充分地使用圖書館資源,是大學生(特別是有志於科學研究的大學生)必備技能之一。讀書時,應儘量多讀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寫得深入淺出,附有大量實例,比中文教材還適合自學。其次,在書本之外,網際網路也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庫,大學生可以借助搜尋引擎在網上查詢各類資訊。開復學生網成立半年以來,我發現很多同學其實並沒有妥善掌握網路的搜尋技巧,有時他們提出的問題只要在搜尋引擎中簡單檢索一下,就能輕易找到答案。還有些同學很容易相信網上的謠言,而不會利用搜尋引擎自己查考、求證。除了搜尋引擎以外,網上還有許多網站和社區也是很好的學習園地。
自學時,不要因為達到了學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認為自己在大學功課好就足夠了。在21世紀的今天,人才已經變成一個國際化的概念。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時,我建議你開始自學一些國際一流大學的課程。例如,MIT的開放式課程己經在網路上無償發布,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網路課程,做做網路上的試題。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課程,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國際化挑戰了。
總之,善於舉一反三,學會無師自通,是大學四年你可以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基礎知識:數學、英語、電腦、網路
我曾說過,華人學生的一大優勢是扎實的基礎知識,如數學、物理等。但最近幾年,同學們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陳天橋等)之後,也迫切希望能駛上成功的快車道。這漸漸形成一種追求速成的浮躁風氣。有許多大學生夢想在畢業後就立即能做經理、老闆,還有許多大學生入學時直接選擇了「管理」專業,因為他們認為從這樣的專業畢業,馬上就可以成為企業的管理者。但不少學生進入管理專業後,才發現自己對這項專業的學習毫無興趣。其實,管理專業和其他專業一樣,都是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沒有哪個專業可以保證學生在畢業後就能走上領導地位。無論所學的是哪個專業,大學畢業才是個人事業的真正開始。想做企業領導人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學生,必須從根本做起,學會做人,培養人品,打好學業基礎。
如果說大學是個學習和進步的平台,那麼,這個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學的基礎課程。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數學、英語、電腦和網路的使用,以及本專業要求的基礎課程,如商學院的財務、經濟等課程)。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應用領域中很多看似高深的技術在幾年後就會被新的技術或工具取代,只有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才可受用終生。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打下好的基礎,大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高深的應用技術。最後,在兩岸許多的大學裡,教授對基礎課程也比對最新技術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
數學是理工科學生必備的基礎。很多學生在高中時認為數學最難學,到了大學,一旦發現所學的專業對數學的要求不高,就會徹底放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而且看不出數學知識在現實上的應用或就業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記,絕大多數理工科專業的知識體系都建立在數學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學好電腦工程專業,至少要把離散數學(包括集合論、圖論、數理邏輯等)、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和數學分析學好;要想進一步攻讀電腦科學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可能需要更高的數學素養。同時,數學也是人類幾千年累積的智慧結晶,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培養和訓練思維能力。透過對幾何的學習,我們可以學會用演繹、推理來求證和思考的方法:通過學習概率統計,我們可以知道該如何避免鑽進思維的死胡同,如何讓自己面前的機會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數學學好,不能敷衍了事。學習數學也不能局限於選修多門數學課程,而是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數學,要從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掌握認知和思考的方法。
在21世紀,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就是英語。有些同學只為了考試而學習英語,有的僅把英語當做一種求職必備的技能來學習,甚至還有人認為學習和使用英語等於崇洋媚外。其實,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溝通工具。在未來的幾十年,世界上最全面的新聞內容,最先進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術,以及大多數知識分子間的相互交流都將用英語進行。因此,英語學習至關重要,除非你想做個與國際脫節的人。在軟體行業,不但編程語言是以英語為基礎而設計,最重要的教材、論文、參考資料、用戶手冊等資源也大多是用英語撰寫的。學英語絕不等於崇洋媚外。中國正在走向世界,需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先進科學技術,學好英語才是真正的愛國。
很多留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不錯,也高分考過託福,但到美國後,卻很難聽懂課程內容,更難和外國同學充分交流。既然英語是最重要的溝通工具,那麼該如何學好英語?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儘量與實踐結合,不能只「學」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誦的方式學英語。讀書時,儘量閱讀原版的專業教材(如果英文不夠好,可以先從中英對照的教材看起),並適度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論文,這可以同時提高英語和相關專業的知識水準。其次,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對話。現在有很多外國人在兩岸學習和工作,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是為了學中文,很願意與華人學生對話、交流,這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此外,大家不要把學英語當做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學習英語。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對話或演講,多看一些小說、戲劇,甚至漫畫。初學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學節目和錄影來學習,有一定基礎者則應該看英文電視或電影。看一部英文電影時,最好先在有字幕時看一遍,同時查考生詞、熟悉句式,然後在不加字幕的情況下再看一遍,僅靠耳朵去聽。聽英文廣播也是練習英文聽力很好的方法,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收聽廣播並儘量理解其中的內容,有必要的話還可以錄下來反覆收聽。在網路上也有許多互動式的英語學習網站,大家可以在網站上用遊戲、自我測試、雙語閱讀等方式提升英語水準。總之,勇於實踐、持之以恆是學習英語的必經之路。
資訊時代已經到來,大學生在資訊科學與資訊技術方面的素養也已成為進入社會的必備基礎之一。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需要懂得電腦原理和編程知識,但也都應能熟練地使用電腦、網路、辦公軟體和搜尋引擎,都應能熟練地在網上瀏覽資訊和查找專業知識。在21世紀裡,使用電腦和網路就像使用紙和筆一樣是人人必備的基本功。不學好電腦,就無法快捷而全面地獲得所需知識或資訊。
最後,每個特定的專業也有它自己的基礎課程。以電腦專業為例,許多大學生只熱中於學習最新的語言、技術、平台、標準和工具,因為很多公司在招聘時都會要求這些方面的基礎或經驗。這些新技術雖然應該學習,但電腦基礎課程的學習更為重要,因為語言和平台的發展日新月異,只要學好基礎課程(如資料結構、演算法、編譯原理、電腦原理、資料庫原理等)就可以萬變不離其宗。有位同學生動地把這些基礎課程比擬為電腦專業的內功,而把新的語言、技術、平台、標準和工具比擬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時髦的學生最終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沒有內功的累積,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高手。
我一向鼓勵大家追尋自己的興趣,但在這裡仍需強調,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興趣也必須做。例如打好基礎,學好數學、英語和電腦就是這類必須做的事情。如果你對數學、英語和電腦有興趣,那你是幸運兒,可以享受學習的樂趣:就算你沒有興趣,也必須把這些基礎打好。打基礎是苦工夫,不願吃苦不能修得正果。
實踐貫通: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時,許多學生會向老師提出「為什麼?有什麼用?」的問題,通常,老師給的答案都是「不准問」。進入大學後,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不准不問」。在大學,同學們應該懂得每個學科的知識、理論、方法,以及具體的實踐、應用如何結合起來,工科的學生更是如此。
有句關於實踐的諺語是這樣說的:「聽過的我會忘掉,看到的我能記住,做過的我才理解。」
無論學習何種專業、何種課程,如果能在學習中努力實踐,做到融會貫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體系,牢牢記住學過的知識。因此,我建議同學多選些與實踐相關的專業課程。實踐時,最好和幾位同學合作,這樣,既可經由實踐,理解專業知識,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如果有機會在老師帶領下做些實際的專案計畫,或走出校門打工,只要不影響課業,這些做法都值得鼓勵。外出打工或做專案,不要只看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確實有困難),有時即便待遇不滿意,但有許多培訓和實踐的機會,也值得一試。
以電腦專業為例,實踐經驗對於軟體發展來說更是不可或缺。微軟希望應徵程設師的大學畢業生最好有十萬行的編程經驗。理由很簡單:實踐性的技術要在實踐中提高。電腦歸根結底是一門實踐的學問,不動手永遠學不會。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筆試中考高分,而是實踐能力。但在與中國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很驚訝地發現,中國某些學校電腦系的學生到了大三還不會編程。這些大學裡的教學方法和課程的確需要更新。如果不巧就在這樣的學校就讀,你應該從打工、自學或上網的過程中,尋求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實踐項目,例如,有一批愛好編程的學生建立了一個討論軟體技術的網站(www.diyinside.com),在其中共用他們的知識和實踐經驗,並成功舉辦了很多次活動(如在各大專院校舉辦校園技術教育會議),還出版了幫助學生提高技術、解答疑難方面的圖書,該網站有多位成員獲得「微軟最有價值的專家」稱號。
培養興趣:開拓視野,立定志向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在給青年學生的公開信中,深入論述快樂與興趣是個人成功的關鍵(參見第14章)。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充滿熱情,就有可能在該領域發揮所有潛力,甚至為它廢寢忘食。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成功而學習,而是為了「享受」而學習。在這封公開信中,我也談到自己如何在大學期間放棄了不感興趣的法律專業,進入熱愛的電腦專業學習。
有些同學問我,如何像我一樣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我覺得,首先要客觀地評估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把社會、家人或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當做自己的愛好。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要親身體驗,並自己做出判斷。不要以為有興趣的事,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例如,喜歡玩網路遊戲並不代表你會喜歡或有能力開發網路遊戲;不要以為有興趣就意味著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不過,你可以儘量尋找天賦和興趣的最佳結合點,例如,如果你對數學有天賦,但又喜歡電腦專業,那麼你完全可以做電腦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尋找興趣的最佳方法,是開拓自己的視野,接觸眾多的領域。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試,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愛。大學正是這樣一個可以讓你接觸嘗試眾多領域的獨一無二場所。因此,大學生應當更妥善把握在校時間,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透過使用圖書館資源、旁聽課程、搜尋網路、聽講座、打工、參加社團活動、與朋友交流、使用電子郵件和電子論壇等不同方式,接觸更多的領域、更多的工作類型和更多的專家學者。當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課,不去旁聽電腦系的課程,就不會去電腦中心打工,也不會去找電腦系助教切磋,更不會發現自己對電腦的濃厚興趣。
透過開拓視野和接觸嘗試,你可能會讓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這時就可以嘗試轉系、課外學習、選修或旁聽相關課程;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實習的機會,進一步理解相關行業的工作性質;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所,重做一次專業選擇。其實,本科讀什麼專業並不能完全決定畢業後的工作方向,正如我強調的,大學期間的學習過程,培養的是學習能力,只要具備這種能力,即使從事的是全新工作,也能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獲取足夠的知識和經驗。
除了「選你所愛」,也不妨試試「愛你所選」。有些同學後悔自己在入學時選錯了專業,以至於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力;有些同學則因為追尋興趣而「走火入魔」,畢業後才發現荒廢了本業;另有一些同學因為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或對本業抱有偏見,就以興趣為藉口,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專業。這些做法都不正確。在大學,轉系可能並不容易,首先應盡力試著把本業讀好,並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自己對本業的興趣。
此外,一個專業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領域,也許你對專業裡某個領域會有興趣。現在,有很多專業發展了交叉學科,兩個專業的結合往往是新的成長點。因此,只要多接觸、多嘗試,你也許就會碰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數位筆的發明人王堅博士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用戶介面的研究,可是誰又能想到他從本科到博士所學的都是心理學專業,而用戶介面又正是電腦和心理學專業的最佳結合。另一方面,就算畢業後要從事其他行業,你依然要讀好自己的專業,這同樣能成為你在新行業的優勢。例如,有位同學不喜歡工科,打算畢業後進入服務業發展,我建議他,先把工科讀好,將來可以在服務業中以精通技術做為自己的特長。
人生的路很長,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興趣愛好。在追尋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尋自己終生不變的志向。有本書的作者普訪問了數百位成功者有哪件事是他們直到今天才懂,但在年輕時卻留下遺憾的事情。在受訪者的回答中,出現最多的是:「真希望在年輕時就有前輩告訴我、鼓勸我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形之下,興趣固然是關鍵,但志向更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讓自己有最大的影響力」,多年來,我有許多興趣愛好,如語音識別,對奕軟體、多媒體、研究到開發的轉換、管理學、滿足用戶的需求、演講和寫作、幫助中國學生等等,興趣可以改變,但志向始終不渝,
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種興趣當做自己最後的目標,也不必把任何一種興趣的發展道路完全切斷,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興趣完全可以平行發展,有必要時再做出最佳抉擇。志向就像羅盤,興趣就像風帆,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可讓你駛向理想的港灣。
積極主動:果斷負責,創造機遇
創立開復學生網時,我的初衷是,幫助學生,幫助自己。但讓我驚訝的是,更多學生希望我直接幫他們做決定,甚至在簡短的自我介紹後,直截了當的說:「只有你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難道一個陌生人會比你更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慢慢認識到,這種被動的思維方式是從小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被動的人總是習慣性地認識他們現在的境況是他人和環境造成,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只有消極地生活下去。持有這種態度的人,事業還沒有開始,自己就已經被擊敗,我從來沒見過這樣消極的人可以取得持續的成功。
從大學的第一天開始,你就必須從被動轉向主動,你必須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積極管理自己的學業和將來的事業,理由很簡單:沒有人比你更在乎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讓大學生活對自己有價值」,是你的責任。許多同學到了大四才開始做人生和職業規劃,一個主動的學生應該從進入大學時,就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
積極主動的第一步,要有積極的態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15章中推薦的方法,積極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追尋興趣並嘗試新的知識和領域。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倖存者弗蘭克爾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積極主動的第二步,對自己的一切負責,勇敢面對人生。不要把不確定或困難的事情擱置在一旁。比如說,有些同學認為英語重要,但學校不考試就不學英語;或覺得自己需要參加社團磨練人際關係,但因為害羞就不積極報名。我們必須體認,不去解決,不做決定,將使面前的機會喪失殆盡。對於這種消極、膽怯的作風,終有一天會付出代價。
積極主動的第三步,要做好充分準備;事事用心,事事盡力,不要等機遇上門:要把握機遇,創造機遇。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在大三時被分配到青海做鑄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放棄學習,整天打撲克牌、喝酒。他依然終日鑽研數理化和英語。六年後,中國科學院要在青海做個重要專案,他脫穎而出,展開了輝煌的事業。很多人可能說他運氣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這機會。但如果他沒有努力學習,就無法抓住這個機遇。所以,做好充分準備,機遇來臨時,才能抓住它。
積極主動的第四步,是「以終為始」,積極規畫大學四年。任何規劃都將成為你某個階段的終點,也將成為你下個階段的起點,你的志向和興趣將提供你方向和動力。如果不知道志向和興趣,應該馬上擬個發掘計畫;如果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應該馬上制定一個嘗試新領域的計畫;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麼,應該馬上寫份簡歷,找老師、朋友打分數,或自己審閱,看看哪裡需要改進;如果畢業後想出國攻讀博士,應該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具體的研究經驗和學術論文;如果畢業後想進入某家公司工作,應該蒐集該公司的招聘廣告,以便和你的履歷對照,看自己欠缺哪些經驗。只要認真制定、管理、評估和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就會離你自己的目標愈來愈近。
掌控時間:事分輕重緩急,人應自控自覺
除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大學生還要會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事務。一位同學如此描述大學生活:大學和高中相比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每天依舊是學習,每次考試後依舊是擔心考試成績……。不同的只是大學上網的時問和睡覺的時問多了很多,壓力也小了很多。
這位同學並不明白,「時間多了很多」正是大學與高中之間巨大的差別。時間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計劃、管理時間。
安排時間除了列張時間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輕重緩急」。在(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提出,「重要事」和「緊急事」的差別是人們浪費時間的最大原因之一。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這麼做會導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廢。例如,我認為這篇文章談到的各種學習都是「重要的」,但老師不見得這麼認為,採納我建議的同學依然會因為考試、交作業等緊急狀況,耽誤了打好基礎、學習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管理日常時間有個好方法是,早上確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一下,這一天有沒有做到兩者平衡。
每個人都有許多「緊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實際的。我建議大家把「必須做的事」和「儘量做的事」分開。必須做的要做到最好,但儘量做的盡力而為即可。建議大家用良好的態度和寬廣的胸襟,接受暫時不能改變的事情,多關注能夠改變的。此外,還要注意生物時鐘的運行規律,按時作息,勞逸結合,才能在學習時有最好的狀態。
大學四年最容易迷失方向。大學生必須有自控能力,讓自己交些好朋友,學些好習慣,不要沉迷於對自己無益的習慣(如網路遊戲)。
為人處事:培養友情,參與群體
很多大學生入校時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生長的環境。進入校園開始集體生活後,如何與同學、朋友,以及社團的同事相處,就成為大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大學是大家最後一次可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學習、培養、訓練與人相處的機會。在未來,人們在社會、工作中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愈來愈重要,甚至超過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學生要好好把握機會,培養自己的交流意識和團隊精神。
「社交能力不夠強,人脈不夠廣,又沒有特長可引起大家注意,在社團裡也不知道怎麼和其他人有效建立聯繫」,是一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經常遇到的困惑。對於如何在大學期間提高社交能力,我的建議是:
第一,以誠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對別人要抱著誠摯、寬容的胸襟,對自己要懷著自我批評、有過必改的態度。與人交往時,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這就好比照鏡子一樣,你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可以從他人對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態度中一覽無遺。你若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你。你若敵視別人,別人也會敵視你。最真摯的友情和最難解的仇恨都是由這種「反射」原理逐步造成。因此,當你想修正別人時,應該先修正自己。你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應該怎麼對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養真正的友情。很多大學時的朋友會成為一輩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學和尋求自身發展的道路上,這樣的友誼彌足珍貴。交朋友時,不要只去找與你性情相近或只會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種: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有智慧、有的人腳踏實地、有的幽默風趣,有的激勵你上進、提升你的能力,有的人幫你了解自己、對你開誠布公等等。
第三,學習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社團是微觀的社會,參與社團是步入社會前最好的磨練。在社團中,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和領導才能,也可以發揮專業特長。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個誠心誠意的服務者和志願者,或在擔任學生工作時主動扮演同學和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梁,並以此鍛鍊自己的溝通能力,為同學和老師服務。這樣的學習過程也不會很輕鬆,肯定有挫折,但不要灰心,大學社團裡的人際交往是不用「付學費」的學習,犯了錯也可以從頭來過。
第四,從周圍的人身上學習。在班級、社團中,多觀察周圍的同學,特別是那些你覺得與人交往和溝通能力特別強的同學,看他們如何與人相處。比如,看他們如何處理交往中的衝突、如何說服他人和影響他人、如何發揮合作和協調能力、如何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其誠、如何表示贊許或反對,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況下充分展示個性等等。
透過觀察和模仿,你會逐漸發現,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會有意想不到的改進。在學校,每個朋友都可成為你的良師,他們的熱心、幽默、機智、博學、正直、溝通、禮貌等品德都可成為你的學習對象。當然,你也應當慷慨幫助每個朋友,試著做他們的良師和模範。
第五,提高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你可以刻意地去選擇和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擁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是你與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徑之一。很多在事業上有建樹的人都不是只會閉門苦讀的書呆子,他們大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繪畫、橋牌和體育運動方面的高手。業餘愛好不僅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還發掘專業以外的潛能。例如,體育鍛鍊既可發揮你的運動潛能,也可培楊養你的團隊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沒有興趣愛好,那麼,多讀些好書,豐富自己的知識,也可以改進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因為沒有什麼比智慧淵博更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學會與人相處,這也是大學中的一門「必修課」。
對大學生的期望
踏入大學校門時,你還是一個忙碌、青澀、被動、為分數讀書、被家庭呵護的中學畢業生。就讀大學時,你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學好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培養興趣、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事。
在大學四年,你會從思考中確立自我,從學習中尋求其理,從獨立中體驗自主,從計畫中把握時間,從表達中鍛鍊口才,從交友中使品味成熟,從實踐中贏得價值,從興趣中攫取快樂,從追求中獲得力量。
只要做到了這些,畢業時你將有最大的收穫:「對任何事都充滿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思想、價值、前途的未來主人翁。
所以,大學四年應該這麼度過。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7-12/13/content_7240710.htm
投資遊戲世界
現實世界裡投資賺大錢要「入場費」,少些心血也不成,最怕弄得焦頭爛額,「喊都無謂」。如此,不妨跳進遊戲世界,試一試用「道具錢」的「道具投資」,說不定你會找到投資靈感、成為港產畢菲特!
要數最出名的投資遊戲非「大富翁」Monopoly莫屬!單聽名字就覺得「D錢係會繼續黎!」的遊戲是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推出,並讓作者Charles B. Darrow由窮小子變成真正的大富翁!這位穿著禮服、蓄著八字鬍子的「大富翁」不經不覺經已七十多歲,在八十多個國家發行、共有二十六種語言版本,還有多款特別版!時至今日玩者無數,每逢四年一屆舉辦一次世界大賽,1996年的「世界首富」便是由香港的吳漢源 (畢華流) 奪得。
所謂樹大招風,初期一推出Monopoly並大賣之後,有關遊戲版權的官司也接踵而來。有說Monopoly並非出自Darrow之手,而是剽竊自另一個遊戲;完了這單官司,Monopoly成為真正的「壟斷者」,做「獨市生意」。直至1974年,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Ralph Anspach設計了Anti-Monopoly遊戲,與之抗衡--在遊戲上打破「商業壟斷」的意識。當然此後引起另一宗關於侵犯Monopoly版權的官司;雖曾經一度被禁,但最終由Anti-Monopoly獲勝,並重返市場。
Monopoly的玩法是「壟斷」為本,唯有同一玩家購入相同顏色的地段才可建屋建酒店,收取租金,打擊對手使其破產。見其名知其人,Anti-Monopoly則以「反壟斷」的公平競爭遊戲方法為主。AM經歷了幾次演變,玩法略有不同,但都離不開「壟斷」和「競爭」這兩種商業經營原則。
Monopoly的歷史悠久、Anti-Monopoly新興冒起,由這類遊戲所衍生的遊戲可謂不計其數,由翻版的「有錢佬遊戲」
到「借其神取其韻」的各項主題大富翁電腦遊戲,即是借著點數往前走、買地建房子收租致富兼讓對手破產。以下許多款版圖或電腦遊戲,全跟投資買賣金錢有關的遊戲,都是相當好玩的!
酒店大亨
與大富翁相類似的版圖遊戲,一樣是四至五位玩家,投資注錢買地建酒店、增建配套設備,收租致富之餘打擊對手使之破產,但卻以酒店為主題。當玩家眼見皇室酒店、總統酒店、法國酒店……等「模擬」五星級豪華大酒店,又有誰不想一試投資一下做「酒店大亨」?
生命之旅
「錢」是生命的一部份,追求安逸的生活是每一個人的期望。這個遊戲就是這種「退休主義」的最佳實證。遊戲很簡單,就是以參與遊戲的一個小時走畢人生的漫漫長路,中途可以參與不同的職業,也會遇上不同的際遇,例如中彩金或生意失敗破產。而最終的勝利者,就是得到最高的退休金之人。
Cash Flow 現金流
由紅遍全球的理財新主義《富爸爸‧窮爸爸》作者Robert T. Kiyosaki設計的遊戲,分為成人版和兒童版。當然繼續發揚書中提出創造財富和理財能力,更重要是學懂「財務自由」。遊戲大概五至六人參與,擔當不同的職業、遇到各種機遇,從而加強理財的方法和能力。或許你會問,遊戲怎樣學得懂理財的方法呀?只消看看道具之一的計算紙--保證你一定學得懂。
模擬市民創業篇
「模擬市民」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縮影。電腦內他們營營役役,為口奔馳,如有機會開店投資做生意,這班模擬市民也會像我們一樣躍躍欲試。這個遊戲配合「模擬市民2」遊戲光碟而玩,讓模擬市民嘗試創業,當中遇到各種難題,諸如聘請什麼員工、怎樣宣傳……麻煩程度就如現實開店一樣。怎樣解決當然看玩家功力,不過肯定的是玩家必定明白財來除了靠運氣,也要靠智慧。
Trump Game 飛黃騰達一句「You're fired!」紅透半個地球的Donald Trump,絕對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利用真人show The Apprentice做個遊戲大賺一筆並且大大隻字Trump替自己賣廣告!遊戲就是學做Trump--投資樓宇、買賣股票,以及達成數以百計的交易。玩者可以引用必然台詞「You're fired」來終結對手的。可惜遊戲沒有中文版,如果是Trump或者是The Apprentice的「粉絲」,快上eBay尚可收購,一過Trump癮。

「Monopoly 大富翁」遊戲歷久不衰,而且花款越出越多。

《窮爸爸‧富爸爸》作者Robert T. Kiyosaki設計的遊戲「Cash Flow現金流」成人版 。(書名顛倒了= =+)

「酒店大亨」遊戲,是近年頗受歡迎的investment game。
出處:http://portal2.hkptu.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4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給財商社夥伴的一封信★
經過一學期的社團活動,不曉得是否有帶給您什麼樣的收穫呢?
經歷一學期的社團磨合期,社團的運作正逐漸步上軌道之中,在此財商社全體幹部們向您致上最高的謝意,感謝您賜給我們一次成長的機會!
回想當初,社團成立初期,同學們的踴躍參加現金流活動的盛況,真是帶給我們極大的鼓勵與感動!
在此我們要提醒夥伴們的一點是:現金流遊戲至少要玩十次以上對您才有幫助,現金流配合富爸爸書籍才得以發揮最大的功效。我們也得知許多夥伴們都已經擁有一整套富爸爸叢書,實在為您們的付出深感高興與欣慰。
寒假到了,當您正覺得無所事事的時候,不如把這些時間拿來跟富爸爸對話吧!各位還記得老師叮嚀的嗎,每天至少投資 15分鐘至 60分鐘的時間看書,讓自己沉浸在富人的世界之中,培養富人的思維唷!各位還記得老師說要怎麼讀書才有效率嗎?財商社在此提醒您:
第一遍先將八本書快速瀏覽,遇到不懂的先暫時略過。
做法:用手或筆很快的在字行間移動,目光跟著手移動的速度看。
剛開始或許會吸收不進去,但像這樣子持續一本書、兩本書之後,效果將會是很顯著的喔!重要的是必須每天持之以恆的看,否則效果就白費啦!
第二遍用研究知識的心態去讀富爸爸,開始精讀,並將不懂的地方記下來,有問題隨時可以E-MAIL 向Karma 老師問問題。老師將很快答覆您的。
現在!!我們要開始徵選下一屆的社團幹部囉~請有興趣的同學主動回信報名! ( 來信請至:twnkhcfq@gmail.com )
即日起,公開徵求對財商具有熱忱及無私奉獻的夥伴,加入我們志工銀行家的行列,我們將帶您一起到老師的工作室- 「RYRR 」參與活動,培訓當銀行家的能力。
在RYRR 那邊,您會接觸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社會人士們,大家一起在RYRR 玩現金流遊戲及參與富爸爸八本書導讀活動。遊戲結束後的心得分享,是汲取社會經驗一個很棒的機會喔!透過活動,大家彼此分享人生經驗與經歷,是現在身為學生毫無社會經驗的我們,一個能增廣見聞的機會。唯有跨出去,您才會知道,世界原來這麼大呢!
讓我們一起將財商推廣社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吧~~~!
要請夥伴們特別注意的一點是,今後社團的公告,我們會直接公布在 社網 → http://twnkhcfqfq.blogspot.com/
所以請夥伴們記得 定期上來查詢 ,以免lose 重要訊息唷!
有任何建議、意見甚至是抱怨都歡迎告訴我們,我們將予以回覆並加以改進,讓我們的社團能越來越好!
不怕您建議,就怕您沒意見!
財商夥伴們專屬討論天地: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FBTE
您的支持建議與鼓勵,是社團進步最大的動力。
◆◆ 財商推廣社 ◆◆ 期待與您下學期再相會!2008/1/10
☞財商社信箱:twnkhcfq@gmail.com
想寫信給財商社嗎?請寄到這邊唷^^
☞財商社網:http://twnkhcfqfq.blogspot.com/
之前的社網-無名已經沒在使用囉!這個才是是現在財商社的社網,右邊有許多連結,記得多點進去逛逛唷,您將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財商社討論區: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FBTE
夥伴們多來這邊交流交流,不懂的地方就多多發問呀^^!
☆ 請大家告訴大家★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去年逾4萬家公司倒閉 創新高
年關到,頭家跟夥計一樣難過。經濟部最新統計顯示,去年前十一月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登記的家數高達四萬零八百家,創歷史新高,超越過去各年的全年數字,比九二一地震、經濟負成長、SARS侵襲等大利空衝擊時還高。由於十二月往往也是公司解散的高峰期,此一數字仍將再增加。
「老闆真的很難做!」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訴苦。原物料頻漲,加上雙卡風暴,造成內需不振,台灣企業面臨比民國九十年經濟負成長時,更冷冽的寒冬。
情況比經濟負成長時更糟
經濟部的統計顯示,十年前,每年解散撤銷及廢止的公司家數,大概維持在二萬家上下;近七年則上升到三萬多家;但即使是經過九十年經濟負成長的衝擊,九十一年倒閉的公司家數也只上升到三萬八千多家。相較之下,去年統計到十一月就超越四萬家,景氣之低迷、公司經營之困難、老闆之難為,可見一斑。
一位長年協助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企管顧問說,去年到中小企業處掛病號的廠商明顯變多。從年初,受力霸案波及的衣蝶上中下游廠商,到年中受金石堂書店影響的出版業者、旅行社、糕餅業者,如:惟客爾、比利小雞,到年底亞力山大,「除了九二一地震、SARS的時候之外,就屬去年大案子最多」他說。
林秉彬認為,去年原物料漲勢凌厲,除非資本雄厚,可以先行囤積原料,否則利潤會因此縮減一大截。以到經濟部求助的比利小雞為例,去年奶粉、糖、麵粉全都漲了,但剛剛蓋了中央廚房的比利小雞,因為怕漲價客人跑掉,不僅不調價,甚至還連續好幾月辦促銷,最後終於撐不下去。
政府反成壓垮企業的稻草
傳統凱因斯理論,內需不振可靠政府消費與投資提振內需。但在台灣,受限於政府債台高築,不僅無力扮演此功能,反而成了壓死許多產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去年倒閉企業最多的行業,依序為製造業五千八百二十家,批發及零售業五千七百九十二家,營造業四千七百三十九家。據透露,許多到中小企業求助的營造商都是做公共工程的。因為政府扣尾款,或要求廠商搶救工程,結果卻不付錢,導致營造廠周轉不靈。
未選之路
【節錄自富爸爸窮爸爸一書】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我(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最喜歡的詩人,雖然我喜愛他的許多詩,但最喜歡的還是下面這首「未選之路」。每當我讀起這首詩,我都能從中得到某些啟發:
林中兩路分,可惜難兼行。遊子久佇立,極目望一徑。
蜿蜒復曲折,隱於叢林中。我選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跡罕,正待人通行。足跡踏過處,兩路皆相同。
兩路林中伸,落葉無人蹤。我選一路走,深知路無窮。
我疑從今後,能否轉回程。數十年之後,談起常歎息。
林中兩路分,一路人跡稀。我獨選此路,境遇乃相異。
——羅伯特。弗羅斯特(1916)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選擇不同,命運也是不同的。
這麼多年以來,我時常回味弗羅斯特的這首詩。的確,選擇不聽從受過高等教育的爸爸在錢上的建議和態度是一個痛苦的決定,但這個決定塑造了我的餘生。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台大追夢社 1人夢想 20人實現
「你有夢想嗎?想要築夢踏實嗎?參加台灣大學追夢社就對啦!」成立才兩年的追夢社有一群喜歡幫別人圓夢的大學生。不管是走路環島、在校內開早餐店,還是瘋狂的圖書館內玩躲貓貓、夜宿大安森林公園,甚至到夜市擺攤賣糖果,只要社員提出夢想,大夥就會盡全力讓夢想成真。
神秘社團未登記 照樣熱門
台大學生參與社團的風氣鼎盛,許多未登記社團同樣熱門,像追夢社就是其中一個。現任社長是台大資工系的林沂德,社員共有20多人。他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雖然有夢想,卻不知道如何現實它,追夢社的社旨就是要勇於築夢。
追夢社在上學期初曾於台大小福樓廣場前擺攤賣早餐,為的只是要完成某一位社員想開早餐店的心願,希望台大人可以吃到健康美味的早餐。林沂德說,當時大家有點手忙腳亂,但看著同學大口咬下飯糰的那一剎那,「早起已不算什麼!」「還有社員笑稱以後畢業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乾脆賣早餐好了。」
林沂德提到,最瘋狂的夢想應是完成徒步環島壯舉。這個前任社長在玩拼圖時偶然提起的想法,終在去年暑假成行。兩名社員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從台北為起點,靠雙腳走遍全台。無奈在花東縱谷碰上颱風,為了安全以火車代步,平安回到台北後,社員一起為他們接風,「年輕時能留下這些回憶真好,」他說。
有趣的是,這個社團很搞神秘,社員間習慣以編號相稱,像是林沂德的編號是521號,副社長財金系的蔡松霈是012號。農推系蔡子正是早期成員之一,他說,社團裡聚集的是一群「敢想」、「敢做」的人。他們最近一次完成的夢想是到師大夜市擺攤,賣糖果和自製的髮夾。
第一次擺攤 就被開罰單
「才擺了10分鐘,就被警察開罰單!」林沂德笑說第一次擺攤經驗不足,接到罰單後趕緊轉移陣地,移到角落的位置繼續做生意,總共賣了2600元,扣掉1200元的罰款和成本後,根本沒有賺。他捂著嘴笑說,「雖然很刺激,但這種經驗一次就好。」
M型就業:有人月薪四萬叫做「混得不錯」!
梅華(化名)今年30幾歲,在公司關廠歇業後,幾年來只能從事派遣工作,但是派來派去都是在各大賣場間打轉,工時高,薪資又低,即使經常加班,薪資也不到二萬元,生活常常透支,最近因為家中父母有急用,害她連房租也付不出來,已經積欠二個月房租,她不知道這種日子還要繼續多久?
榮浩(化名)在員工只有五人的小公司擔任網站企劃,過去一打開求職履歷表,馬上有二、三家公司來電詢問對他們的職缺有沒有興趣,現在剛好相反,他有個做軟體工程師的朋友,一時意氣「炒了老闆魷魚」,到現在待業兩、三個月,還沒找到好頭路。
朋友的例子讓榮浩對跳槽不敢輕舉妄動,雖然現在每天早上7點半出門、晚上8點半拖著疲憊身軀回家,公事做不完,假日還要無薪加班,待遇只有接近4萬元,但是跟同屆畢業生比起來,只有三年工作經驗的他,算是「混」得不錯的,「據我所知,有三分之二的同學,畢業至今還在領2萬8000元、3萬元的薪水,我之所以薪資還好,因為身兼廣告文案、美工設計、網站工程等多項職務」。
梅華雖然有工作,薪資卻是入不敷出,可悲的是,這種派遣型態的「非典型僱用」,已經成為就業主要僱用型態之一,根據官方統計,部分工時人數去年已經超過25萬人,創下歷年新高。即使像榮浩一樣薪資稍高,卻是身兼多職,被資方極度壓榨結果,幾乎時間都賣給工作,而且「薪資一直停滯不動」。
「M型就業」另一端,除了高科技產業高分紅、高配股的科技新貴外,就是趕上全球化潮流,前進大陸吸金的「登陸族」。宇名(化名)在2001年中國大陸對高階管理人才需才孔急時,因為在賣場有7年管理經驗而被挖到大陸工作,年薪馬上從60萬元加倍為150-200萬元。
「M型社會」其實正是「M型就業」的結果,外包、派遣、部分工時,種種「非典型僱用」就業人力快速成長,足以說明台灣勞工目前面臨的就業困境。而為什麼會有「M型就業」,恐怕就得再往前進一步追究,是什麼原因導致勞工就業環境的惡化?
勞委會數據顯示,台灣失業率在民國90年以前,都還在3%以下,陳水扁民國89年當選總統後,民國90年的失業率飆高到4.57%,隔年91年更是衝到5.17%,從此,台灣勞工陷入高失業陰影,中高齡勞工更是首當其衝。
對照勞委會歷年分析失業原因,因為「關廠歇業或業務緊縮」而失業人數,正好也是從90年開始大幅增加,在民國89年時,因此失業人數約9萬人,但是到90年就呈現倍數成長,因為關廠歇業、業務緊縮而丟了工作的勞工飆升到20.6萬人,91年、92年分別是24.8萬人、22.8萬人,可見關廠歇業的確是高失業率主因,而這個時機也正是台商外移大陸高峰期。
大學生失業 各學歷之冠
不少大學畢業生就業眼高手低。主計處昨天公布十一月分失業率,大學生失業率已經連續五個月高居各學歷之冠,而且主要屬於自願、短暫的摩擦性失業。
主計處公布,十一月分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八七,維持七年來同月的次低水準,累計今年前十一月平均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九二,主計處預計,今年全年失業率應該會和去年的百分三點九一相當。
若以教育程度分析,十一月大學以上的失業人數為十一萬兩千人,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七一,已經連續五個月高於其他教育程度的失業者。
主計處分析,大學生失業情況日漸嚴重的主因之一,與大學生畢業人數急遽上升有關。近十年來,國內大學生人數增加超過三倍,從十年前的八萬九千人快速上升到二十八萬兩千人。
官員說,以十一月失業的十一萬兩千名大學生為例,有高達七成六是屬於自願、短暫的摩擦性失業,包括初次尋職失利的失業者約有五萬一千人,屬於對原有工作不滿意而失業者大概有三萬四千人。
主計處表示,經調查發現,這些失業者多屬剛畢業的大學生,在要求較高的勞動條件(薪資水準、員工福利等),及偏好工作轉換較頻繁下,大學生高失業的現象未來恐將成為一種常態。
生意歹 歇業大增
公司:解散、撤銷增加5成
台灣經濟景氣如何?政府官員說「還很好」,但是市井小民的感受卻是「周遭的人變窮了」。事實上,經濟部不論是商業司的「公司登記」或工業局「工業現況」統計,都顯示經濟景氣真的是不好。
其實,除了一般受薪階層上班族「苦」外,許多經營企業的老闆可能更苦,因為近年來企業倒閉增多。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統計,今年截至9月底,現有公司家數60萬6393家,比去年同期減少1萬8826家,減少比率達3.01%。
可能由於企業經營環境變差,企業創業愈來愈不易,今年1至9月新設公司只有2萬5507家,比去年同期減少12.87%,新設公司資本額更比去年同期減少29.02%。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家數,今年1至9月累計高達3萬363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0.38%,代表不景氣的數據可驚人。
工廠:新設比去年減1成3
另外,工業局的「工廠現況」統計,今年1至9月新登記家數2873家,比去年同期減少13.65%;而歇業家數2143家,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61.9%,但去年2月台中縣辦理公告註銷,工廠歇業暴增,乃去年比較基期較高的緣故。
投資熱 金飯碗又吃香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表示,在海外基金投資熱度不減、台股看好總統選舉行情情況下,金融專業人力需求量到年底前可望持續成長,有意願求職者不妨趁此缺才潮搶先投遞履歷。
台股走勢歷經7月以來上沖下洗,連帶影響投資理財相關服務工作的求職熱度。根據104人力銀行資料顯示,今年8月應徵金融專業工作求職人數,還較同期負成長1.7%,當時受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波及、台股跌幅超過15%,民眾對「金」飯碗信心消退,但是9月次級房貸風暴降溫,台股再度突破9807前高,金融專業職缺求職人數當月就比去年同期翻身成長2.5%,10月成長幅度甚至達42.9%。
從104徵才數據觀察,8月份以來金融專業職缺工作機會持續增加,8、9月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13.6%、16.3%,10月最新統計更增加到25.3%。邱文仁表示,以往時序進入第四季,台灣企業徵才需求不比第三季旺盛,但是今年8月徵才高峰期過後,金融專業工作職缺數竟然逆勢穩定成長,投資理財市場和相關服務人力需求的熱度同步加溫,速度和幅度都超越多數產業的表現。
目前金融專業工作處於「僧少粥多」缺才狀態。據統計,目前金融專業工作求職人數和工作機會比例約1:2.14,其中理財專員呈現最為搶手,3.17個工作機會搶一個求職者;證券投顧專業工作平均一名求職者有2.48個工作機會可選擇,其他如金融專業主管、營業員、承銷員、研究員等工作職缺都屬於苦苦尋覓人才狀態。
五大窮忙產業 餐飲、媒體…

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兒童人權也M型化
兒福聯盟設計了一份「家庭財富量表」,將施測分數前5%的定義「富孩子」、後5%定義「窮孩子」,在今年十月份進行「台灣兒童貧富差距現況」大調查。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指出,兒童人權也呈現M型化,富孩子與窮孩子最大的差別在於「教育權」和「休閒權」。多數的富孩子家中有兩台電腦以上、課外書多達三十本以上、時常旅行;反觀半數以上的窮孩子連一張書桌都沒有、課外書不超過十本,窮孩子甚至還出現「宅童」化,二成五常一個人在家,近三成要幫忙家裡做生意。
此外,這一波的物價飆漲,讓五口之家與去年相比每個月多支出2278元,這對於貧困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兒盟發現,全台有3.5%的國小學童,打包營養午餐帶回家,成為家中的「營養晚餐」;有些家庭甚至縮減用餐次數,一天只吃一餐,四人合吃兩個便當或泡麵。
青年夢想M型化 8成學生嘆社會不公平
俗話說:「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但身為下一代的青年學生卻似乎逐漸失去造夢的理想性。根據天下雜誌調查,有超過8成的學生認為社會不公平,M型化的社會,連帶使得他們的夢想也開始M型化。
放諸世界各國,「青年」往往足以影響未來國家的發展,而台灣目前共計約兩百萬名的高中、職以上學生,也同樣決定往後十到十五年的國力。
行政院青輔會主委鄭麗君就表示,現在的七年級生,除了肩負台灣經濟轉型的重任,同時也是台灣人均所得能否從一萬五千提升至三萬美元的關鍵一代,因此幫助青少年成長與獨立,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但是根據天下雜誌調查,88%的青年學生認為社會並不公平,其中「有權勢的人玩弄法律」和「富人擁有較多的資源」,都讓學生們感到失望,而卻步於實踐夢想。
同時,天下雜誌還指出,若將社會階層分級化,考慮將孩子送出國的比例,上層者高達100%;中上階層63.2%;而下層者僅有34.5%,可見當教育商品化後,階級越來越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機會,而這也是一大社會隱憂。
此外,現在青年學生不夠獨立,也是缺乏「夢想」的原因之一。天下雜誌指出,調查中有高達8成以上的青年,認為應該要在24歲前完全獨立,但要求檢視自己時,卻有64%的人認為自己做不到,顯示出台灣的青少年和全球趨勢雷同,都有「延緩長大」的困境。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陸洛表示,父母在教育下一代時,要懂得適時放手,千萬不要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子女身上,如何與他們共同學習成長,以及創造共通話題,才是能夠幫助他們的關鍵。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吳肇銘也建議,多鼓勵孩子接觸外在世界,除了有機會擴展國際視野,也有機會從參與志工服務中,讓他們透過服務人群,建構出良好品格與價值觀。
貧富差距至少19倍!調查:富小孩2台電腦、窮小孩沒書桌
富小孩家中都有兩台以上電腦,但半數以上的窮孩子連張書桌也沒有。兒福聯盟今(14)日公佈「台灣兒童貧富差距現況」調查指出,台灣兒童貧富差距至少達19倍,而且隨物價飛漲,有些貧困家庭的「物價上漲痛苦程度」甚至高達50.6%,是一般家庭的6.4倍。
兒福聯盟舉例指出,富孩子家中都有兩台以上電腦,但半數以上窮孩子家裡卻沒有一張書桌;富孩子放學後會去打高爾夫球、學騎馬等才藝,但有3成的窮孩子卻需要幫忙家裡做生意;富孩子有吃不完的營養補給品,但近4成的窮孩子卻連生病都沒錢看醫生。此外,富孩子每年可以旅行2次以上、家中藏書豐富,都是窮孩子望塵莫及的,兩者間的貧富差距至少達19倍。
近日物價持續飆漲,對於貧窮家庭而言,無疑更是雪上加霜,以兒盟服務的一個弱勢家庭來說,每月只有一萬元收入,扣除固定房租、水費、電費、燃料等支出,實際可購買食物、生活用品的費用只剩下4,500元,但物價上漲多支出的2278元,「物價上漲痛苦程度」一下子飆高至50.6%,對照一般家庭7.9%的6.4倍。
因此,兒福聯盟正式宣布展開「經濟弱勢家庭物資補給行動」,除了提供白米、奶粉等生活物資給貧困家庭,也將主動拜會大賣場、奶粉、尿布業者、米商、罐頭食品等廠商,希望愛心廠商一起來協助幫助這些弱勢家庭,讓每個窮孩子都能三餐無虞度過今年的寒冬。
富小孩VS窮小孩 國小M型社會
華視 更新日期:2007/11/14 20:49

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有人說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其實算是一個學校,裡頭也一樣有著兩個不同的國界,放學了,六年級的阿貓打公共電話叫媽媽來接他,同學人手一隻的手機他沒有,朋友愛玩的電,他也沒有,因為家裡根本沒有電腦。
有什麼都沒有的小學生,卻也有孩子還沒上學就先學打高爾夫,教練細心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指導,還有專屬遊樂場可以玩。對小學生來說,就算在國小裡也有M型社會。窮小孩家中有書桌的,不到五成;低於三成的窮小孩家中有網路可以上網,只有百分之五的窮小孩家裡有大量書本;至於電腦,窮小孩有一台就不錯了。哪能像家中有兩台電腦的世界,有媽媽怕孩子電腦打太多傷眼睛,於是買兩台電腦下了班陪著一起玩,也有孩子只希望下一餐能吃得飽,她們之間的貧富差距有著十九倍的遙遠距離,這樣的鴻溝,窮孩子再努力掙扎也無法跨越。
他們都是台灣之子,但只有在學校裡,窮孩子與富孩子才有交集,沒穿制服的時候,他們得要忙著家計削地瓜幫著奶奶做生意,賺的錢就是自己學費,這樣的小學生台灣有多少,教育部沒有統計,唯一可以看到的,是這些小學生,上學時最開心的一刻,就是把營養午餐帶回家,因為晚餐,又有著落了,對他們來說只要一出校門,就得開始面對真實人生。(綜合報導)
越窮越忙、越富越閒 M型趨勢明顯
忙忙忙,每天超時工作薪水卻沒有增加,台灣出現「窮忙族」,錢少事多、忙個不停,卻始終是窮光蛋一個;窮忙族無力置產,連退休養老金也無著落!
中央大學人資研究所教授李誠針對一九八○到二○○五年期間,台灣廿五到六十四歲男、女性勞工,每周工時和時薪的變化做的研究報告指出,男性時薪所得前百分之十的「富人組」,近廿五年來每周工時減少了八小時,時薪則增到接近八百廿十元。
但男性時薪所得最後百分之十的「窮人組」,廿五年來每周工時不減反增,時薪換算下來才八十元。女性勞工的「富人組」和「窮人組」也呈同樣趨勢,顯現台灣漸走向「窮者越忙、富者越閒」的社會。
李誠分析富者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窮者卻還留在勞動時代,普遍是處理庶務性工作,對公司產值貢獻度不大,薪資水準無法和付出的勞力成比率。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擔憂,富者因閒,有餘時間吸收新知,懂得多元管道投資,累積財富,閒暇時還能考證照,念EMBA,加強專業能力,升遷更加快速。
窮忙族為了養家活口,甚至要兼好幾分工作,沒有時間投資自己,到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忙個不停,但腦力退化速度越來越快,競爭力越來越弱。
造成窮忙族原因很多,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認為,面對中國大陸強大經濟成長力,台灣普遍被邊緣化,很多工作機會外移,加上兩岸開放政策未明,內需產業不振,產業競爭力滑落,導致不少企業薪酬「M型」化趨勢明顯。
不僅低階員工薪水少,某些產業就連高學歷的社會新鮮人薪資也少得可憐。舉例來說,餐飲服務業的起薪只有兩萬二,百貨零售業、文教出版業起薪有兩萬三就要偷笑。
薪水少,但工作沒有跟著減少。吳睿穎觀察,企業因為景氣差,不少職缺幾乎都出缺不補,一人當二人用,行銷兼庶務,窮忙族的忙碌無法轉化為財富,繁雜的工作也沒法滿足個人成就感,結果越窮越忙,個人價值難以提升。
獨立好難!67%青少年憂工作
更新日期:2007/11/06 16:20 記者: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台灣青少年怕獨立,也不敢有夢想!天下雜誌公布「青年學生夢想大調查」,結果顯示,僅有6成5的受訪青少年認為自己可在24歲前獨立,父母不願放手和自我要求不夠是孩子長不大的原因。對於未來,高達6成7的青少年最擔憂找不到好工作,對薪水期望也不高。
若將「獨立」定義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依賴,有32.3%認為每個人應在19歲前獨立,認為應在20到24歲獨立的有52.6%,兩者合計為8成5,但進一步調查發現,覺得自己可在24歲前完全獨立的僅佔6成5,可見台灣青少年面臨「延緩長大」困境。
天下雜誌指出,有6成7的青少年認為不敢或不夠獨立的原因為自我要求不足,也有2成3覺得是父母管太多、不願放手。而青少年也表示家中代溝嚴重,造成代溝的首要原因是父母倚老賣老,只會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孩子身上。
在教育部分,有近4成青年學生認為學校教育不能幫助他們適性適才發展和實踐夢想,甚至有6成1的學生認為學校教育是文憑主義,只強調分數和升學。
值得注意的是,有3成6的青少年認為學校教育缺乏國際化的視野和能力,近2成回答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令人擔憂的是,這一代對社會和未來的期待都不高。有8成8認為社會不公平,最主要原因是有權勢的人玩法律和富人擁有較多資源。有6成7擔心找不到好工作,至於在第一份工作起薪部份,有4成4認為可領2萬到3萬元。
小孩不快樂嗎? 于美人:不要再問「你功課寫了沒」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現在的孩子5個裡面有一個不快樂,其中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學校的課業太重,課後還得學其他才藝;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藝人于美人就認為,現在的教育制度跟過去相比,的確為孩子增加不少負擔,但家長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心態,一樣會壓的他們喘不過起,不想讓孩子不快樂,應該多多了解,傾聽他們心中真正的聲音。
藝人于美人:「現在有很多家長都會說,小孩早上都叫不起來,明明就睡夠了,為什麼都叫不起來?你有沒有考慮到,他不起來是因為他不想那麼快去面對一整天的壓力,可能今天要考很多試,可能他跟同學有排斥的問題,可是都沒有被知道。」
于美人:「大家拿一個錄音機錄一下,你整天跟小孩子的對話內容是什麼?你可能會嚇一跳,功課有寫嗎?你可不可以不要再問『你功課寫了沒有』,你可不可以問他別的話…各位家長!」
于美人:「譬如說你的小孩回來跟你講說,今天數學出的好爛喔,這麼爛的題目,這麼爛的功課,你如果是一般的家長,『怎麼爛?爛你不會寫啊?講那麼多幹嘛?』其實他那個是在求救的訊號,是什麼呢?他真的意思是,可能是說我不會,這個我不會,所以你可能需要的體貼的回應是什麼呢?『來,我們一起來做,看看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媽媽陪你來做』。」
最後,于美人無奈的說:「我們只能在各種教育制度下求生路。」
學者嘆:南韓大躍進 不把台灣放眼裡
更新日期:2007/11/01 07:10 記者: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十年前,南韓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平均國民所得落後台灣一大截;十年後的今天,南韓無論重工業、高科技或文化創意產業都發展得有聲有色,國民所得前年開始超越台灣,學者感嘆:「南韓早就不把台灣放在眼裡了!」
台灣經濟研究院六所所長楊家彥昨天表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南韓受創甚深,國際貨幣基金(IMF)接手後,先要求企業提高資訊透明度,接著南韓政府傾全力發展文化創意、光電及通訊產業。
楊家彥表示,過去說到韓國,只想到人參、泡菜;但現在處處可見韓劇、南韓電影、三星液晶螢幕,還有LG的
他說,近幾年中國、印度挾著龐大經濟成長力道,對基礎建設、原物料需求強勁,帶動新興亞洲經濟起飛,南韓跟著「雨露均霑」,造船、鋼鐵、航運等傳統產業,都繳出漂亮的成績單。反觀台灣,這八年來執政黨、在野黨吵吵鬧鬧,虛耗資源,至今總體產業看不出明確發展方向,企業競爭力一直退步,受薪階級薪水漲不起來,民生物價又飆漲,苦的是小老百姓。
中經院研究員劉大年觀察,南韓和台灣貿易結構類似,最大出口國都是中國,但兩者在中國的商業模式不同。台灣仍停留在利用大陸廉價勞工層次;南韓雖然直接投資持續,但另方面也進攻中國內需市場,將「品牌」價值強力外銷過去。
長年觀察南韓政經發展的富鼎投信基金經理人莊淑芳說,南韓經濟持續擴張,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五點二。最近外資也紛紛上調南韓今年經濟成長率,由原先的百分之四點六調升到百分之四點九,成長幅度超過台灣。
觀光冷 明年掉100萬人次
至於國內觀光情形,雖然相關業者都喊苦,但賴瑟珍說,近五年來,除了2005年的9千多萬旅次外,其餘都有成長,整年的旅遊人數達1億多人次。國內觀光人數於2004年有1億9千多萬人次、2005年有9261萬人次、2006年有1億754萬人次等。
賴瑟珍說,觀光客倍增計畫是2002年訂定的,預計從2002年290幾萬人次旅客,每年以增加四、五十萬名旅客的方式,在2008 年要達到500萬人次來台觀光。但2003年SARS期間,全年只來了225萬人次旅客,未達預期的298萬人次。2004年回溫達295萬人次來台旅遊,但人數仍有未達預期的300多萬人次。
2005年來台的觀光人數,計有338萬人次、2006年為352萬人次、2007年1至9月來台的人次則有270萬人次。所以觀光局必須下修明年度的標準,從原來的500萬人次 ,下修為400 萬人次,約減少100萬人次。
她說,500萬人次只是目標,在大陸觀光客無法直接來台等眾多因素下,只好降低倍增計畫的標準。交通部長蔡堆說,是因商務旅客大減所致。
2008年1月5日 星期六
【文章分享】覺察與現觀
【感謝鈺鳳學姐的分享^^】
佛法與生活的對話 辜隱
生: 我對「緣起性空」完全能夠理解,可是面對境界的時候,依然有煩惱
師:當你起煩惱的時候,有沒有覺察到?
生:大部份的情況是,起了煩惱以後才覺察到。
師:煩惱一生起就察覺到,修行才能得力!
生:怎樣才能在煩惱一生起就察覺到?
師:平時就要培養覺察力!
生:怎樣培養覺察力?
師: 覺察力是定力的一部份,也是四念處的功夫。只要心不散亂、不昏沈
生:要怎麼訓練?
師:無論處在那一種情況下:休息、說話、做事、行走或思考
生: 有時候,雖然發覺有情緒,就算用「緣起性空」努力觀照
師:在情緒中,事實上心思混亂,觀察的品質不良,效果自然很有限
生: 那怎麼辦?
師:遠離,暫時不要接觸引起情緒的境界,等情緒平復之後再來觀察
生: 怎麼觀察?
師: 以「緣起性空」觀察,可分「思惟」和「現觀」兩種:思惟的力量弱
生:怎麼「現觀」?
師: 先讓自己回到平靜、明覺的狀態,在覺察身心事物的當下
生:思惟的力量弱,還需要用嗎?
師:當內心仍在散亂中,或現觀不純熟而有困難時,思惟是必要的!
生:是不是要等到煩惱生起,才用「緣起性空」來觀照?
師:事先觀照,當然比煩惱生起才觀照,更根本、更澈底。煩惱是果
生:比方說,我有一位同事,常常找我麻煩,看到他就討厭
師:先靜下來,再進行觀照。找麻煩一定有因緣,你要試著站在他的
生:
師:多用一分心,很快就會有進步的!
B-I 三角形
願景:讓社員具備學習贏配方、專業贏配方、財務贏配方
價值觀:尊重、聆聽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