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祿辰哥與Ru的推薦唷^___^)
最近新聞又創造了一個叫「窮忙族」的新名詞。說社會出現了「窮忙族」。
Thinker調查了一下,找到幾個大家可能感興趣的發現。
Thinker調查了一下,找到幾個大家可能感興趣的發現。
新聞來源
「窮忙富閒」這個新聞來自星期一聯合新聞網,大家可以按這裡看全文。大意是說時薪高的人越來越輕鬆,時薪低的人愈來愈忙,進入了M形社會這樣。
逮到「窮忙族」這個有趣名詞的許大記者,洋洋灑灑寫了好幾篇新聞,還加了一堆個案跟專訪。但是他的新聞內容一下「窮忙富閒」,一下「窮忙富也忙」(上個連結的最後一篇),讓thinker看了一頭霧水,也跟著「茫」了起來。
這些「窮忙」新聞中比較有根據的數據,只有中央大學李誠教授的統計。而這些數據早就出現在去年11月號的遠見雜誌裡,由李教授為該雜誌撰稿的「窮忙與富閒」文章中。「窮忙富閒」明明是「舊聞」不是「新聞」呀。這些新聞只是再次引用他的數據,裡面沒啥時事或新發現不是嗎?
這樣做背後有沒有其它意圖(酸衷痛?)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記者重炒一年前的文章。於是thinker就想:「還不如去找資料的原始來源」。
原始資料
thinker抱著誠惶誠恐的心情,向中央大學的李誠教授寫了一封email,詢問能否得到關於「時薪/工資」的相關資料。李教授是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也是國內外知名的經濟學者。收到email之後李教授也非常大方地寄給了我更詳細的資料。這篇文章名叫「錢多「時」少與錢少「時」多:全球化所帶來人力運用不均的問題」,去年十一月發表於勞委會「全球化之勞動政策研討會」 。(果然是去年十一月啊 =_=)
在這篇文章中,李教授對主計處的薪資與工時資料進行各種分析。把時薪的高低分成十等分,然後去比較各組的工時消長。發現了「低時薪組工時增加,高時薪工時減少」的現象。
「窮忙富閒」這個新聞來自星期一聯合新聞網,大家可以按這裡看全文。大意是說時薪高的人越來越輕鬆,時薪低的人愈來愈忙,進入了M形社會這樣。
逮到「窮忙族」這個有趣名詞的許大記者,洋洋灑灑寫了好幾篇新聞,還加了一堆個案跟專訪。但是他的新聞內容一下「窮忙富閒」,一下「窮忙富也忙」(上個連結的最後一篇),讓thinker看了一頭霧水,也跟著「茫」了起來。
這些「窮忙」新聞中比較有根據的數據,只有中央大學李誠教授的統計。而這些數據早就出現在去年11月號的遠見雜誌裡,由李教授為該雜誌撰稿的「窮忙與富閒」文章中。「窮忙富閒」明明是「舊聞」不是「新聞」呀。這些新聞只是再次引用他的數據,裡面沒啥時事或新發現不是嗎?
這樣做背後有沒有其它意圖(酸衷痛?)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記者重炒一年前的文章。於是thinker就想:「還不如去找資料的原始來源」。
原始資料
thinker抱著誠惶誠恐的心情,向中央大學的李誠教授寫了一封email,詢問能否得到關於「時薪/工資」的相關資料。李教授是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也是國內外知名的經濟學者。收到email之後李教授也非常大方地寄給了我更詳細的資料。這篇文章名叫「錢多「時」少與錢少「時」多:全球化所帶來人力運用不均的問題」,去年十一月發表於勞委會「全球化之勞動政策研討會」 。(果然是去年十一月啊 =_=)
在這篇文章中,李教授對主計處的薪資與工時資料進行各種分析。把時薪的高低分成十等分,然後去比較各組的工時消長。發現了「低時薪組工時增加,高時薪工時減少」的現象。
新聞沒說的事
上面的圖表是新聞引用該文的數據。數字本身是正確的,但是漏了原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人數。剛才說過,報告的表格是以「時薪的高低」分成十等分,而不是「人數」。所以在原文中還多了一個項目:人數百分比。
這告訴我們,雖然「時薪最低10%」的這組工時增長了(從1980~2005增加1.8小時/每週),可是拿這些低時薪的人也顯著減少了(男:19%~8.2%,女:26.3%~7.5%),這些減少掉的人被移到工時較少,時薪較高的組別。另外拿最高時薪的「富人」,也只是一小撮人,不過是前3%左右。沒那麼多的人數去給你當個M的前面。
我們把該文中男性女性員工所有組別的「百分比與工時」完整數據拿來作圖,可以得到下面這張圖(女性男性員工結果類似,故省略之):
是這樣的「窮忙富閒」
從圖的綠線(2005年)可以發現,主計處的資料顯示時薪愈高(愈右邊)的勞工工時的確愈短,也就是李教授所說的「窮忙富閒」。但我們發現該圖也顯示「超過90%的員工工時都比十年、二十年前縮短了」,只是縮短的比例不太平均,高時薪組縮得比較多。
另外,該文的「結論」第一句話就是「本文從主計處所公布的資料觀察得台灣自1980年以來,每週工時有相當程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的動力來自勞工法令的規範與員工從長工時的職業及行業轉移到短工時的職業與行業。」
文章告訴我們:大多數人的工時都縮短了,每週工時多在五十小時以下。窮人組的人數顯著減少。
那些新聞報導怎麼迴避了這些敘述呢?
你信不信主計處的數據?
thinker之前就說過,數據不是不能懷疑,重點是說法合不合理,能不能自圓其說。
如果你認為這篇論文所說的「窮忙富閒」現象為真,基於同樣數據你必須乖乖相信:
1.大多數勞工工時都減少
2.時薪末10%的窮人組人數顯著變少
3.大多數勞工工時都在50小時以下
加上上面這些facts,實際情況並沒有新聞講得那麼差不是嗎?
相反的,如果你覺得主計處的資料是個屁,是有心人士假造的,或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了失真,那麼引用主計處資料的「窮忙族」新聞根本就沒意義了。
我自己的假說
(以下是thinker自己的假設與推測,也就是資料無從肯定與否定的部分。這部分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thinker自己是覺得有點扯。自己認識的,比較可能高收入的醫師/工程師/XX師,從來沒人一週只工作45小時,還能拿這種高薪。還是因為我的社會階級太低,遇不到這種人?
會不會因為高薪工作多採責任制,不用打卡所以難以精確計時?或是業主為了配合勞委會兩週84小時的政策而少報工時?抑或問卷設計與統計的執行上有問題呢?這些問題大概都難以回答吧!
但無論如何,大概是怎樣的「窮忙」,新聞跟原始資料有什麼差距,大家應該很清楚了。
(p.s.: 後來發現自己耍笨,把女性勞工的資料看成男性,特此更正,並感謝網友simon提醒)
上面的圖表是新聞引用該文的數據。數字本身是正確的,但是漏了原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人數。剛才說過,報告的表格是以「時薪的高低」分成十等分,而不是「人數」。所以在原文中還多了一個項目:人數百分比。
百分比 | 富男 | 窮男 | 富女 | 窮女 |
1980 | 2.5 | 19.0 | 5.3 | 26.3 |
1985 | 2.1 | 15.7 | 3.0 | 16.9 |
1990 | 2.9 | 11.0 | 2.2 | 17.2 |
1995 | 2.8 | 7.1 | 2.2 | 10.7 |
2000 | 2.7 | 6.2 | 2.4 | 7.1 |
2005 | 3.4 | 8.2 | 3.2 | 7.5 |
我們把該文中
橫軸是人數百分比,縱軸是平均工時。
是這樣的「窮忙富閒」
從圖的綠線(2005年)可以發現,主計處的資料顯示時薪愈高(愈右邊)的勞工工時的確愈短,也就是李教授所說的「窮忙富閒」。但我們發現該圖也顯示「超過90%的員工工時都比十年、二十年前縮短了」,只是縮短的比例不太平均,高時薪組縮得比較多。
另外,該文的「結論」第一句話就是「本文從主計處所公布的資料觀察得台灣自1980年以來,每週工時有相當程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的動力來自勞工法令的規範與員工從長工時的職業及行業轉移到短工時的職業與行業。」
文章告訴我們:大多數人的工時都縮短了,每週工時多在五十小時以下。窮人組的人數顯著減少。
那些新聞報導怎麼迴避了這些敘述呢?
你信不信主計處的數據?
thinker之前就說過,數據不是不能懷疑,重點是說法合不合理,能不能自圓其說。
如果你認為這篇論文所說的「窮忙富閒」現象為真,基於同樣數據你必須乖乖相信:
1.大多數勞工工時都減少
2.時薪末10%的窮人組人數顯著變少
3.大多數勞工工時都在50小時以下
加上上面這些facts,實際情況並沒有新聞講得那麼差不是嗎?
相反的,如果你覺得主計處的資料是個屁,是有心人士假造的,或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了失真,那麼引用主計處資料的「窮忙族」新聞根本就沒意義了。
我自己的假說
(以下是thinker自己的假設與推測,也就是資料無從肯定與否定的部分。這部分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thinker自己是覺得有點扯。自己認識的,比較可能高收入的醫師/工程師/XX師,從來沒人一週只工作45小時,還能拿這種高薪。還是因為我的社會階級太低,遇不到這種人?
會不會因為高薪工作多採責任制,不用打卡所以難以精確計時?或是業主為了配合勞委會兩週84小時的政策而少報工時?抑或問卷設計與統計的執行上有問題呢?這些問題大概都難以回答吧!
但無論如何,大概是怎樣的「窮忙」,新聞跟原始資料有什麼差距,大家應該很清楚了。
(p.s.: 後來發現自己耍笨,把女性勞工的資料看成男性,特此更正,並感謝網友simon提醒)
【出處:辛可的城市尋寶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