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女人 注定要當金融文盲嗎?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73 期整理者:編輯部



想要成為新現代女性或夢想獨立的單身一族,第一步就是邁向經濟獨立,一定要擁有自己的財庫,從「消費型女性」轉型到「理財型女性」!

看看我們四周的女性們,她們暢所欲言,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敢光明正大的去要求。

然而,她們在理財方面,卻讓人忍不住搖頭嘆息。這些女性為了節省一、兩塊錢,不停瀏覽比價各種網站;但只要在電視購物頻道上看到喜歡的東西,又會毫不考慮的撥打電話過去下訂單。

每次上大賣場買東西,一定會精明的帶上各家折扣卡;但在申購基金時,卻毫不考慮便聽從銀行理財專員的推薦。集印卡上蓋了滿滿十枚小印章,得到一杯免費咖啡時便雀躍不止,卻沒想到因此而無法體會存款餘額不停增加的樂趣。

星巴克咖啡一定具有某種特別之處,不然一般人不可能會養成習慣,非要喝一杯與一頓飯等價的昂貴咖啡不可。如果說靠著優雅的喝杯咖啡,便能撫慰疲憊身心的話,那一百五十元也算不了什麼。

事實上,星巴克已經成為女性的文化表徵,然而投射在此表徵上的視線卻不那麼友善。這視線不是針對星巴克本身,而是瞄準了奠基其下的女性消費文化。喝一杯一百五十元咖啡的同時,為什麼不關心一股一百五十元的股票呢?當然,這個問題的質問對象也包括我自己。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從大學時代開始,便省吃儉用把零用錢拿去買股票。他現在是韓國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中最年輕的一位。他說,如果我們平空有了三百元,這個錢現在花掉就一無所剩,但若拿去投資股票,未來或許還有可能變成六百元。

基於此種想法,他才會去投資股票的,他還真是有個與眾不同的青春時代。而我年輕時周圍這種朋友一個都沒有。當時看到精於理財的朋友,還會自命清高,說自己不願那麼早便被紅塵濁世所污染。這或許便是現代女性們的通病。

為什麼會在女性身上發現這樣的通病呢?因為對花樣年華的女性來說,世間誘惑太多,比起為未來做準備,享受青春與多彩時光的欲望更加強烈。雖然有固定收入,但還不識存錢樂趣之前,卻都已先嘗到了花錢滋味。習慣享受之後,花錢也更大方,除了必購清單外,也一定整理好了想買的待購清單,簡直就是左手進右手出,就算學過經濟學,對現實經濟仍舊一竅不通。

年輕就是妳的資產 二十歲就該規畫理財藍圖

本書的關鍵字是女性的獨立,特別強調經濟上的獨立。而其中二十多歲不僅是人生的黃金期,也應該是以成年人為將來走向獨立打下經濟基礎的時期。在二十歲時就先規畫好經濟藍圖並思考理財問題的人,與一無準備者,兩者在三十歲的境遇便大有不同。

「一路走來,腳步太快了!二十多歲大學畢業隨即找到工作。就業後不久又急著結婚,婚後馬上生了孩子,養兒育女之間就送走三十歲的歲月,不知不覺成了四十歲的人。孩子大了之後,回首人生,才發現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做好任何準備。如今也快到了快退休的年紀,早知如此,我就該早點開始準備。現在的二十歲女性比我們兼負更重的負擔吧,所以更該盡早開始準備。」

這是我所訪問過的一位四十歲證券公司女性主管所說的話。她在理財專員室裡以VIP客戶群為主要對象,為他們提供專業資產管理。因此她會說出那樣一番話讓我頗感訝異。連她都如此,更何況是一般人!中年女性一致後悔不已的金錢煩惱,就是沒能早點開始投資理財。

投資乃是與時間的戰鬥,資金的儲備速度隨著時間的過去,結果就相差越大。即使無法獲得超越他人的高收益,至少也該早點儲備資金,盡快開始投資。

理財法則中有所謂通用的「七二法則」,將七十二除以年利率或年收益率,可計算出本金翻倍的時間。假設年利率為四%,本金翻倍需要花費十八年的時間。說長還真是不短,所以要早一點開始,免得頭髮等到花白才能達到預期金額。

不管是儲蓄也好,投資也好,越早開始才能持續越久,錢滾錢的速度也越快。一開始就儲蓄三十萬元不容易,但只要能夠存到三十萬元,想要達到六十萬元的時間就會縮短。金額越大越是如此,錢滾錢的速度也會呈等加速度倍增。一開始為了存錢必須努力工作,但是只要儲蓄到某種程度的金額,之後就能役使「錢」為自己工作。

如此想來,時間便成了多麼令人感激的良伴。對於勤勉儲蓄投資的人來說,時間或許會帶走青春,但卻能使帳戶餘額增多,沒有比投資時間更實在的事情了。對於身無恆產的年輕人來說,最大的資產就是強健的體力與時間,不是嗎?這麼寶貴的時間可不能白白浪費掉。


單身女性漸成主流 經濟力是老年唯一後盾

男女平均壽命差距將日漸擴大,預料到二○五○年男性平均壽命為八十二‧八七歲,女性則為八十八‧九二歲(編按:此為韓國統計廳的統計數字)。正如平均統計數字所顯示一般,女性「最壞」的情況,有可能得獨自生活到一百歲。失去伴侶必須一個人送走歲月的時間越來越長的話,養老資金的經濟負擔也就相對增大。因此,平均壽命的延長反非可喜之事。

社會上的單身人口,特別是單身女性人口數目,呈現上升曲線。這些單身女性的收入比過去的二十至三十歲女性更多,因此花錢如流水。一般咸認女性比男性更能勒緊腰帶、節約儲蓄,然而沒有家累的單身女性們花費卻很大。助長消費的眾多廣告,全都瞄準女性的荷包,準備讓她們大失血。
對於這些吃喝玩樂一擲千金的單身女性們,讓我們來想像她們退休後的生活。到了那時,沒結婚仍舊維持單身的女性人口有多少,雖然很難計算出來,但卻不難推算出,這些單身女性的平均資產一定比婚後有了家累,為了購屋而省吃儉用,關心理財的已婚家庭要少。如果再不對退休後或老年生活預先做好資產規畫準備的話,單身女性群就會逐漸淪落為社會貧困階層。

切記!沒有經濟力為後盾的單身女性,老年生活一定極端悲慘。越是單身,越該趁年輕時多多愛錢。能負擔妳的老年生活者,不是用雙手呵暖妳冰冷小手的現在式男朋友,也不是還不知道是否會誕生的未來式子女,而是能填滿妳荷包的帳戶餘額。

金錢是能擴展思考幅度的堅強援軍。帳戶餘額為三十萬元的人與三百萬元的人之間,餘額為三千萬元的人與一億元的人之間,思考的規模也有極大不同。餘額三十萬元的人,只能限定在三十萬元的範圍內規畫人生,其行動半徑與思考幅度也因此受限。

歐美的孩子們從小就培養獨立心,同時也接受經濟教育。反觀亞洲的大學生們,特別是女學生,對於不是主修科目的股票、債券漠不關心。出了社會也是一樣。對於現貨經濟,特別是資產管理,不僅無人教導,也缺乏重要契機促使她們重視,因此也就產生不了必須去學習心理

女人如果對非職場工作的現貨經濟有興趣,關心理財的話,就會被嘲諷是「菜籃貴婦」(指投資股市或房產致富的家庭主婦),未婚女性則得披上「庸俗女子」的污名。

對金錢的欲望,對經濟的關切,乃人之本性。身為女性,有什麼理由不能堂堂正正說出愛錢,想擁有經濟能力以獲得自由的意願。「即使身處危機之際,我也不會怪自己運氣不好,或以身為女人為藉口來逃避,而是與命運直接對抗,努力往上爬。」這是韓國愛敬集團總裁張英信常說的話。

張英信的丈夫蔡夢印逝世後,她就到經營學院選修複利簿記課程,學習經營之道。「真想就此一覺不醒!」從她回憶當時所說的這句話,可想像出那時的處境有多艱辛。

當時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平凡家庭主婦的張英信,不顧負責經營的兄長與經營團隊的強勢反對,還是決定站出來直接管理整個集團。不是要二十多歲的女性都該夢想做個如張英信一樣的CEO,而是要像她一樣站出來找到自己倉庫的鑰匙,這才是女主人真正該站的位置。現在還分什麼男主外女主內嗎?但顯而易見的是,凡是掌握倉庫鑰匙者就擁有主權。

可惜的是,被視為首富的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是男人。躋身財閥之列的女性可說屈指可數,而且很多並非依靠本身能力致富,而是承上代餘蔭獲得萬貫遺產,實在不值得推崇。

善用女性特質 更具慧眼辨識潛力股

如果華倫‧巴菲特是女人的話,還能像現在一樣挖掘財富,以投資大師身分受人尊敬嗎?女性真的不擅投資嗎?根據幾家婚姻仲介業者的資料顯示,並非如此。部分股市投資專家也認為,女性細心的分析力比男性有利。慧眼識好男的功力,在選擇優良股票時也可適用。

通常女性在挑選男性時,會以職業或學歷、努力等做為考量的依據。若拿來比喻股票投資的話,就是以企業的潛在價值做為主要依據的價值投資。相反的,男性在挑選女性時是以外貌、性格等來判斷,這與價值投資相比更接近技術分析。換句話說,也就是會被眼中所見的股價漲跌所迷惑。

投資很難,沒錯!這是錢來錢去的交易行為,所以要百般煩惱後再慎重選擇。如果只因為自己是女人,或是從未有任何投資經驗就感到害怕的話,老實說不必如此。就算當不了有錢人也沒關係,只是希望女性不再是金融文盲就好。對於這還不到三十年短暫歲月中一直視而不見的投資世界,今後將會有更長的時間讓妳好好認識它。(本文摘錄自序、第四章、尾聲)


書籍介紹
書名:喝星巴克咖啡的女人vs.買星巴克股票的女人
作者:金姬姃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3日

作者簡介
金姬姃
出生仁川,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言論傳播影像學院言論情報系。進入財經專門報《Money Today》,歷經產業部、理財部後,現於情報科學部工作。起初雖身為財經記者,卻對理財一竅不通,然而自從撰寫理財新聞成為本業後,得以與理財專家接觸,並在2005年開闢了「理財,姬姃也會」的專欄。

一天變出二十五小時 十五分鐘工作術

作者: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399期 2008/06

一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常嚷著說沒空的人,也許只是沒有抓到運用時間的技巧,十五分鐘工作術,幫助你做個效率達人。

「啊,我沒空!」「我實在沒時間做XX事!」常聽到許多人如此抱怨。然而,時間真的不夠用嗎?每個人每天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為何有人可以在相同時間做更多事?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抓出浪費時間的元兇,二、增加運用時間的效率。

浪費時間的四大元兇

人常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時間。與其抱怨別人佔用自己的時間,不如說其實大部份都是自己造成的。日本管理雜誌《The 21》指出,造成浪費時間的原因有四大元兇:

一、考慮太多,優柔寡斷

深思熟慮是好事,但若想得太多、考慮太過,遲遲不敢下決心動手執行,等到終於做了決定,卻壓縮了執行時間,導致一個很好的構想最後呈現結果不佳,浪費了事前的努力規劃、讓自己處於時間的強大壓力、最後成果也令人沮喪。

二、完美主義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個好原則,但若要求事事做到一百分,結果顧此失彼,未能整體考量,也無法做好時間規劃。原本已做到九十分,但為了加把勁衝到一百分,把大量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提高那十分,導致其他工作迫於時間與人力草草了事。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相對標準」而非「絕對標準」,應從擁有多少時間、人力、資源來考量,當條件有限時,就應思考「先求有,再求好」的哲學。

三、害怕失敗

每個人都希望一出手就成功,但並非每次都能做到,難免有些事不盡完美。如果太在意成果,患得患失、害怕失敗,不僅壓力過大,也會在執行時顯得畏縮,反而浪費更多時間,達不到預期成果。沒有人可以把每件事做到滿分,從今天的小失敗中學到經驗與教訓,慢慢累積,才能成就日後的成功。

四、挑簡單、喜歡的先做

喜歡的菜先吃掉?簡單的工作先做?這是一般人的習性,但卻容易掉入「先甘後苦」的痛苦中。其實,工作應以「重要性」、「急迫性」來安排,而非「是否容易做」、「自己喜不喜歡」為考量,否則會讓時間配置顯得雜亂無章。

抱怨時間不夠用,癥結是把時間以「小時」為單位來用。以小時來度日,扣掉睡眠與交通,一天只有十幾個單位的時間可用。而且,一項工作如果預定一小時做完,結果四十分鐘就完成了,剩下的空檔,人性往往就會偷懶、東摸西晃,結果浪費許多值得利用的零碎時間。

試試看這樣的新做法:以「十五分鐘」做為時間運用的單位。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以「十五分鐘」為時間單位

首先,一天會增加為四、 五十個時間單位。你可以依照工作的重要性,靈活分配適當的時間單位,即使偶爾想偷個懶,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這個道理就像魚網一樣,以「小時」為單位,時間縫隙大,容易浪費、流失;以「十五分鐘」為單位,時間縫隙小,可避免零碎時間在不經意或偷懶中流失。

另外,是為了健康,每十五分鐘給大腦與身心一個休息空檔。以生理因素考量,人可以集中精神、發揮最大腦力效益的時間,大約是十五分鐘,一旦超過,效率與思考力就會慢慢遞減。因此,集中精神工作十五分鐘之後,起身休息一下,喝杯茶補充水分、眺望窗外的遠景讓眼睛休息一下,讓腦力恢復最佳狀態,再繼續投入工作。

忙得焦頭爛額,是因為沒有事先做好規劃。人生目標有短、中、長期,同樣地,時間運用也有短、中、長期的配置。事先準備工夫做好,執行時會快速許多,省下許多時間。這樣就能不必瞎忙,而是忙得「有感覺、有意義」。若準備草率,邊做邊補、丟東落西,拉長執行過程,反而浪費更多時間,精神上也疲累不堪。

想想看,你真的忙到沒時間做某些事嗎?早上抽十五分鐘做運動、跟同事抽十五分鐘迅速溝通工作、晚上抽十五分鐘閱讀,真的做不到嗎?說穿了,都是自己找藉口。

善用「十五分鐘工作術」,是一種「加分型」時間利用法,能在同樣的時間做比別人更多的事,等於擠出第二十五個小時,比別人擁有更多「可用的」時間。若是因缺乏規劃、事先準備工夫不周,在發呆偷懶、拖拖拉拉中浪費掉,那就淪落為「減分型」時間利用法,永遠也逃不出「沒時間」 的迷障。

本文出處:天下雜誌 399期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4895

**本文張貼如有侵犯著作權,請留言通知本社網。本社網會立即刪除。謝謝。

B-I 三角形

使命:創造自己所希望的未來







願景:讓社員具備學習贏配方、專業贏配方、財務贏配方







價值觀:尊重、聆聽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