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期末餐會~971財商活動回憶錄



社團餐會時孟綺做的影片

記錄這學期以來社團上課的過程

餐會很成功

辛苦大家了

也謝謝社員們的參與

感謝^^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財商社期末餐會~

各位親愛的社員們

學期也將告一段落

我們財商社有個溫馨小餐會

期待各位的到來喔

那天是大家的放鬆時間

請大家踴躍參與喔

我們有準備美味的食物

帶著愉悅的心情來enjoy吧

時間:2008/12/29 (一)6:30~8:00

地點:F405(教學大樓)

請有要來參與的社員跟JOY說一下

李律儒(JOY)

電話:0916-352726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這學期的最後一次社課~讀書會

這學期的最後一次社課

這次感覺很棒

聽大家的夢想很有趣

感謝大家這學期的參與

下禮拜有餐會唷

期待各位的到來

以下是當天主持人孟綺的心得~

--------------------------------------------------------

這是這學期最後一次的社課
是由我和翊綺負責的
我定題目為選擇的自由
從不同的選擇造就現在的妳
選擇沒有對錯
而關鍵在於
熾烈欲望
要如何才能有欲望就是有明確的目標
找到自己的內在火燄
今天也請社員們
寫下夢想
還蠻有趣的
聽他們在講的時候,都好開心喔
不過今天看到兩個不一樣的狀況
一邊是幾乎都會來社課也聊過天的學妹
一邊是連遊戲都沒玩過,只是今天來了一下(嚇了一跳了)
前者講夢想時,是真的在講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且都很敢想
後者,很E象限,他們的胃口跟想法,沒有被我們影響
加油!!
自己也要更努力~~才能分享更多^^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社團上課~電影『功夫熊貓』~JOY的心得

這次的社課

感覺還不錯

我們來看看主持人的心得吧~

---------------------------------------------------------------

太棒了!

我愛~

『功夫熊貓』

這是今晚社課的主題

每看一次

當下就有好多好多的感觸

非常棒的一部電影!!!(A++)

與社員分享時

也發現到

自己又成長了

有更多肯定句在其中

不用特地打草稿

有很多想法

都是自己去經歷、吸收而來的

當然

事先有跟表妹 一起吃早餐時討論過

大致上有個底

再來

就是真情流露的表達我們的心得感想

每次

上台分享給社員們

就是一次的挑戰

雖然

還是會小小不安

呵呵!

而每當出現語無倫次時

節奏自然會放慢

想好再表達

反而出現更多的想法

可以分享

這一路走來

我很快樂

變得更自在

更有自己的味道

我 會成為我所想!

^^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轉貼【Career總編輯臧聲遠:六、七年級生,你為何不生氣?】


文/臧聲遠

  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條件不斷惡化,「薪資破壞」「高學歷低成就」成為六、七年級生的共同苦悶,迫使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集體向現實投降。但社會對年輕世代的污名化與歧視卻有增無減,年輕儼然成為職場原罪,成為雇主提供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告訴我,這是什麼天理?

  我的女兒很喜歡《妖精的願望》這本童話,書中的大嘴妖精,專門在夜裏偷吃小孩子的美夢,留下惡夢。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女兒嚇得嚎啕大哭,直到故事結局,妖精改邪歸正,吃掉所有小孩子的惡夢,我女兒才破涕為笑。


   在現實世界裏,台灣朝野的政客們,活脫是大嘴妖精的化身,吃掉了台灣年輕人的生涯美夢。身為兩個小孩的父親,我對他們的未來,心裏有無比的焦慮。曾幾何 時,嚮往逍遙與自由,厭惡權威和紀律的我,也變成一個管教嚴厲的父親;我很清楚知道,台灣的下一代,不可能再有我們這一代的機會,異常殘酷的生存競爭在等 著他們,不從小努力,將來必定是惡夢一場!

  然而,不只是政客群妖,社會偏見也同樣在戕害年輕人,特別是「名校至上」的迷信,和「草莓族」的刻板印象。對於這些積非成是的偏見,我不禁要問:年輕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名校情結日益嚴重

   國內企業用人,究竟有沒有名校情結?今年幾家擁有大型民調中心的報紙和雜誌,對企業界進行的問卷調查,結論都是「專業能力比名校重要」。但是包括 Career就業情報、104人力銀行在內,國內前四大人力業者,根據本身協助企業徵才的豐富經驗,卻都口徑一致地指出,企業的名校情結日益嚴重。

   問卷調查的局限性,在此表露無遺。就好比你去問任何一家企業,「請問貴公司用人是否有性別考量?」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專業能力比性別重要」。沒有一家公 司會承認自己有性別歧視,正如同不會有任何一家公司承認有學校歧視,但歧視卻無所不在。不知道本身的局限性,問卷調查就跟「偽科學」沒兩樣,得到的不過是 冠冕堂皇的表面說辭。唯有像Career就業情報這樣,實際為企業辦理招募、真正在幫企業篩選履歷表,才可能掌握企業用人的
內情。

.都是教改惹的禍

  十幾年前,我剛進大學時,經濟部長趙耀東點名批評台大學生,引起很大的迴響。當時國內企業對於台大學生,普遍缺乏好感,寧可用逢甲大學畢業的,也不願意用眼高手低、自大膨風、愛批評、忠誠度低的台大學生。

   但是今天,這種刻板印象完全顛倒過來,在許多用人企業評價中,除了「台成清交」四大名校之外,其他學校彷彿「萬般皆下品」(甚至大學念的是後段班學校, 研究所力爭上游考上名校,也會被認為「出身不正」)。追究原因,在於荒腔走板的教改,製造出太多的野雞大學,以及國中程度的所謂「大學生」。最起碼,名校 學生還有品質可言,企業徵才當然湧向名校,其實企業也是受害者!

.二流學校,一流人才

  話雖如此,但非名校的學生,全都不堪用嗎?二流學校,難道就沒有一流人才嗎?

   不久前,一位父親在報紙的投書,令人非常難過。他的兒子在生物奧林匹亞國際競賽中,得到不錯的名次,但是申請大學推薦甄試,卻被國立名校擋在門外,因為 做父親的工作卑微,找不到社會賢達有力人士,為兒子推薦背書。愛子心切的父親深感歉疚,只怪自己不爭氣,耽誤了孩子的前程。

  同樣地,看到台大法律系榜首,因為家貧被迫改念軍校,你還相信台大法律系學生,足以代表台灣最優秀的法律人嗎?看到警察學校的新生,有八成同時考上國立大學,卻因家計因素而選擇當警察,你還相信國立大學的學生,足以代表台灣所有的一流人才嗎?

   我要給企業一個良心的建議:名校學生不盡如你們想得那麼好,非名校學生也不盡如你們想得那麼差。與其擠破頭搶奪少數名校學生,不如像人力資源界前輩徐振 芳所說,「到二流學校,找一流人才」。台灣的大學入學制度,日漸向優勢階級的利益傾斜,而把寒門優秀子弟排除在外;企業迷信名校,不知錯失多少優秀人才!

.人才多元化是潮流所趨

   不談階級問題,從人才多元化的觀點,我也誠懇地建議企業,給非名校的學生一個機會吧!我極為欣賞L'OREAL的用人政策,這個全球最大的彩妝保養品集 團,從前在台灣招募行銷人才,主要鎖定台大和政大的商學系學生,近年開始把觸角延伸到輔大等學校。L'OREAL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郭秀君說得好,也許輔大 學生在邏輯思考能力上,不如台大學生,但創意表現卻令人驚豔。化妝品行銷需要的人才,一是有「農夫」般的組織與邏輯感,一是有「詩人」般海闊天空的自由想 像力,因此人才多元化,成?L'OREAL的政策。

  引領潮流的跨國集團,用人政策這種轉變,值得國內企業深思。不妨試想,一個公司,如果員工清一色都是台大出身,企業文化該有多麼貧乏?

.年輕成為職場原罪

  對年輕世代來說,比名校主義更甚的社會偏見,就是被貼上草莓族的標籤,集體遭到污名化。有人甚至形容,台灣現在的就業市場,年輕成為一種「原罪」。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現象,因為年齡歧視的受害者,通常是中高齡人士,但在台灣卻把矛頭指向社會新鮮人。

  草莓族這個詞被濫用,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要破解這種年齡偏見,我們不妨從字源學下手。其實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民國80年提出的,而相關文章集結成書,出版距今也超過10年了。

   但翁董事長所謂草莓族,原意根本並非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即現在的五年級生。他們做為「後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價值觀 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裂變。這種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當時美國所稱的「X世代」,日本所稱的「新人類」,韓國所稱的「386世代」,跟台 灣的「草莓族」一樣,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他們所反映的世代差異現象,當時曾在全世界激起熱烈討論。

.五年級工作倫理最差

   以台灣為例,當五年級生是職場新鮮人時,躬逢泡沫經濟的鼎盛期,「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從金融業到科技業,也正值全面起飛的階段,幾乎每個老闆都 在頭疼招不到員工,大學生根本不愁出路,就業市場是「事求人」而非「人求事」。當時的五年級生,最嚮往的是金錢投機,走捷徑致富,而非踏實找份正當工作。 即使有工作,也把跳槽當成家常便飯,反正有太多工作機會等著你。在台灣所有世代中,五年級生的機會之多,堪稱空前絕後;但工作倫理之差,也堪稱空前絕後 (至少他們20多歲時是如此)。翁董事長當時提出草莓族的批評,可說是一針見血,有先見之明。

.草莓族標籤張冠李戴

   但曾幾何時,草莓族交棒了,變成六、七年級生的專有名詞,以及媒體炒作世代議題時,現成的廉價標籤。十幾年前提出的觀念,被當成最新觀念抄襲使用,泛濫在 當前媒體報導中,這除了說明台灣媒體的不用功,和缺乏歷史認識外,還說明了什麼?媒體有關六、七年級生的報導,幾乎都是刻板印象的重複,用想像代替實證。 更荒謬可笑的是,我經常看到跟我同齡的五年級主管,用草莓族的概念,數落六、七年級生的不是,卻忘了自己其實才是第一代草莓族;今天你們用來指責六、七年 級生的話,難道不覺得似曾相識-從前四年級世代,不也用同樣的話指責你們嗎?

.媒體論述助長世代歧視

  我並非全盤否定草莓族這個概念的適用性,但是用在六、七年級身上時,有幾點必須提醒:

  (1)不要把六、七年級生想像成異類人種,他們和五年級主管的差別,只在於五年級是第一代草莓族,六年級是第二代草莓族,七年級是第三代草莓族而已,本質並無差別,更談不上「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五年級主管認為自己所屬的世代很OK,憑什麼認為六、七年級生不OK呢?

   近來媒體流行炒作五年級與七年級的世代矛盾,渲染職場「舊人類」與「新人類」的戰爭。姑且不論其中有多少媒體自導自演的虛構成分,我要強調的是:五年級 沒有那麼舊(才不過10年前,他們也是令主管頭皮發麻的X世代!)七年級也沒有那麼新,把他們當成兩個不同「人種」,只會助長用「非我族類」的另類眼光看 待七年級,助長對七年級的世代歧視。

.年輕世代工作條件惡化

  (2)同樣的草莓族現象,在不同世代身上,有不同的社會成因。以企業最受不了的高流動率來說,五年級生在新鮮人時期,就業市場提供大量跳槽的機會與誘因,所以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是:「我還年輕,心情還不定。」

   但六、七年級生的常換工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們所面臨的處境,是工作機會在「量」和「質」的雙重衰退。以「量」的銳減來說,六、七年級生現在幾無選 擇工作的餘地,能夠有頭路就算萬幸了,工作不符合志趣者比比皆是。再者,除了科技業外,開放給新鮮人的工作機會,「質」也每況愈下,薪水少、操勞度高、職 業形象低、沒專業可言……,工作條件不斷在惡化,而研究生降格搶大學生的工作,大學生降格搶專科生的工作,「向下補位」也成為通則。

  整個六、七年級世代,都彌漫在「高學歷,低成就」的苦悶氣氛中。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只要拿著教授推薦信,就可以到當時雨後春筍般開放成立的新金融機構,謀得研究分析的工作;現在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能夠在街頭推銷現金卡就算不錯了。

.高學歷從事低專業工作

   勞動者的去除技術化(de-skilled labor),這個社會學的陳年觀念,在六、七年級身上,得到奇異的印證。它原本指20世紀初期,生產線制度誕生後,勞動分工愈切愈細,工人只要重複簡單 的動作即可,不再需要具備完整的技術,技術勞動者失去用武之地,而被無技術勞工取代。如果你以為現在是知識經濟,這套理論已經過時,不妨去看看現在六、七 年級生中,有多少碩士冒著日曬雨淋在當業務員,有多少大學生在辦公室擔任雜役,有多少專科生靠著按時計酬的零工維生,工作幾乎沒什麼專業可言,你一定會對 「勞動者的去除技術化」有新的體認。

  如果接受高等教育,換來的是這款出路,誰不會有深沉的挫折感?當社會抱怨六、七年級生不能吃苦抗壓,對工作失去熱忱,對組織缺乏忠誠,有好機會就想走人,而給他們草莓族的稱號時,可曾回過頭來想,這個社會給六、七年級生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條件?

.同情理解取代盲目責難

  不去談草莓族的社會成因,就不可能有同情的理解,而把年輕人工作難找的責任,簡單歸咎到他們個人素質的問題。

   六、七年級生另一個常被點名的草莓族現象,是「罵不得,難管教」。換個方式來說,其實就是「不服從權威式管理」。現在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學校教育走向 民主化,家庭教育也走向民主化,企業無法自外於這樣的大環境,主管就應該學習新的管理模式。權威式管理受到挑戰,是主管自己出了問題,不是六、七年級員工 有問題。

.向現實投降妥協的一代

  (3)勿把草莓族當成六、七年級生的全稱。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世代,像六、七年級 這麼兩極化,不論能力或態度都如此。他們的碩士比例居各世代之冠,但不少大學生卻只有國中程度;他們不乏養尊處優的草莓族,卻也有更多人充滿危機意識,知 道現在新鮮人行情差,不管工作再怎麼苦,薪水再怎麼低都願意接受。

  正如G. H. Elder在《大蕭條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這部經典著作的描述,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對年輕世代最明顯的烙印,就是價值觀轉成極度的現實主義,他們對人生的最大期望,在 於掙取一份有保障的收入,變得非常能吃苦耐勞,並把工作看成人生第一要務。台灣經過這幾年苦日子,六、七年級生也開始出現同樣轉變。

   不只是我自己的感覺,不少主管級的朋友也都提到,他們手下有些年輕部屬,認真打拚的程度及配合度之高,看在眼裡實在不忍心,也有些慚愧,回想自己還是菜鳥 的時候,也沒有這麼認真過,好在自己「早出道十年」,否則如何能忍受這種操勞?朋友們的共同感覺是,前幾年確實經常遇到令人傻眼的草莓族部屬,但這幾年已 有所改觀:年輕世代的憂患意識變得很強烈,唯恐失去工作;而社會對年輕人的負面偏見加深,更讓他們失去自信,唯有加倍賣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薪水減半,工作加倍

   媒體有關草莓族的報導,都在傳遞「員工囂張,主管受氣」的印象。但事實真相是,在國內就業市場上,六、七年級差不多快要淪為最弱勢、 bargaining power(談判本錢)也最差的族群。一位人資界的朋友告訴我,他所接到的履歷表中,有些社會新鮮人甚至乞求8,000元月薪即可。新鮮人的勞動條件不斷 惡化,「薪水減半,工作加倍」,成為年輕世代的夢魘。我還聽過到一個真實故事:某位主管定期公告收到××封履歷表,警告手下的年輕員工,誰要是不聽話,外 面已經有××人在排隊等著接你的位子了!(這不正是馬克思的「產業預備軍」理論的現代翻版嗎?)有太多六、七年級生,淪為高學歷的廉價勞工,而且被吃得死 死的,任操任勞任磨,如果還要被扣上「草莓族」的帽子,雇主未免占了便宜還賣乖吧!

.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

  草莓族已經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在實際影響六、七年級生的命運。它成為雇主理直氣壯、赤裸裸剝削年輕世代的合理藉口:「你們素質這麼差,我雇用你們已經是施恩了,憑什麼跟我談條件?」

   台灣已經進入「薪資破壞」的時代,你或許渾然沒感覺,因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都是六、七年級的新進員工。你知道過去幾年內,有多少行業的新鮮人起薪被腰 斬?有多少行業的起薪逐年打八折?有多少行業的起薪倒退回10年前的水準?在中南部地區,甚至有些新鮮人的實質薪資,已跌到法定最低基本工資之下!容許我 給媒體朋友一個忠告:在處理六、七年級生的題材時,希望以哀衿之心,多瞭解他們的痛苦,不要把他們妖魔化(demonize),成為剝削的幫兇而不自知。

.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

  我認為,台灣年輕世代最深的隱憂,並非草莓族現象--如果草莓族意味著和職場需求脫節的話--而是恰好完全相反,在於他們向現實就業壓力集體投降,失去了夢想的勇氣,不敢再為理想去冒險,只想找一份安穩能糊口的工作,徹底庸俗化、現實化、短淺化。

  當我看到政府將「就業學程」引進各大學,以打通學校與企業間的「最後一哩」(last mile);當我看到年輕人從學生時代,就紛紛有計畫地打工實習,為日後找工作鋪路;當我收到許多高中的邀請,從就業市場觀點提供高中生選組的建議時,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要追求宇宙的精神」,這句曾經響徹雲霄的學運口號,在當前青年失業率高漲的時空下,像是不切實際在唱高調;誰都不能否認,協 助學生順利就業,已成為大學教育不可推卸的基本責任。但儘管如此,我相信有一個道理並沒有改變:如果大學完全為就業市場服務,如果大學生讀書只是為了找工 作,完全現實功利主義化,將對台灣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集體庸俗化的危機

  Robert J. Shiller在《新金融時代》這本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見解。他指出,面對經濟風險時,人們往往做出保守的決定,寧願放棄潛在的機會,以避免失敗帶來 的衝擊。教育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害怕失業的風險,大學生會選擇主修最安全的科目,而不敢選擇最能發揮自己才華的特殊科目。Robert J. Shiller強調,這種避險行為,將造就出一大群成就不高的年輕人,更將使社會缺乏積極求新求變的精神,嚴重挫傷整個社會的創造力。

   「高風險才有高報酬」,是所有投資的通則,金融商品投資如此,自我教育投資也是如此。看到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爭相報考「鐵飯碗」的軍警學校;看到對數 理毫無興趣的高中女校生,大批選擇就讀理組,我很憂心在失業的威脅下,年輕人變得目光短淺,一心只想學習當前的熱門專長,進當前最熱門或較有保障的行業, 放棄了青雲之志,不敢鼓動夢想的翅膀,冒險追求更高成就。這不但是國家社會的損失,也是他們個人無可彌補的損失。有朝一日回顧自己當年的選擇,因為貪圖安 穩而放棄理想,就這樣庸碌過了一生,將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讓年輕人活在希望之國


  我非常推崇村上龍的 《希望之國》這部小說,扉頁開頭第一句話就寫道:「這裡(日本)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書中描繪日本經濟持續沈淪,年輕人的生涯道路崩壞, 從小被教導的「考進一流的學校,進一流的公司做事」,完全失去了意義,因為即使一流企業,也在拚命裁員,而學校也不能再為年輕人做什麼了。這終於演變成中 學生大規模集體棄學,青少年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出路。其中一個叫做ASUNARO的團體,透過網路操縱日本金融,攫取驚人財富後,帶領數十萬名青少年集體遷 居北海道,在那裡建立他們的烏托邦獨立王國。【(因此這本書的全名是《希望之國的Exodus(出埃及記)》】

  多給年輕世代一點機會 吧,讓他們在希望的國度裡,有夢想的勇氣和自信。比起上一代,他們受過更高的教育,有更寬廣的國際觀,更多元化的創意,資訊運用能力也更強。請拋開草莓族 的成見,學著多欣賞他們的優點吧。還記得大嘴妖精的故事嗎?企業和媒體的朋友們,大家共同來吃掉年輕人的惡夢吧!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Career就業情報330期雜誌『年輕世代出頭天』

資料來源:Career就業情報

--------------------------------------------------------------------------------------------

這是很久以前的文章了

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

相信看完之後

都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吧

看完是否該想想自己的夢想、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然後朝著夢想、目標邁進

永不放棄

只要你很渴望達成這個夢想

它會在你期望的時間達成

沒看過的朋友可以想想看

為何會經過五年才看到這篇文章

是收集的資訊太少?

那是否該做些改變了

在下也在檢討中

感謝祿晨大哥的分享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五年後你在幹嘛~李恕權的故事

  我讓我與你分享一段小故事,或許在這個階段,可以很實際地幫助你我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九七六年的冬天,當時我十九歲,在休士頓太空總署的大空梭實驗室裡工作,同時也在總署旁邊的休士頓大學主修電腦。縱然忙於學校、睡眠與工作之間,這幾乎佔據了我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全部時間,但只要有多餘的一分鐘,我總是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我的音樂創作上。

  我知道寫歌詞不是我的專長,所以在這段日子裡,我處處尋找一位善寫歌詞的搭檔,與我一起合作創作。我認識了一位朋友,她的名字叫凡內芮(Valerie Johnson)。

  自從二十多年前離開德州後,就再也沒聽過她的消息,但是她卻在我事業的起步時,給了我最大的鼓勵。

  僅十九歲的凡內芮在德州的詩詞比賽中,不知得過多少獎牌。她的寫作總是讓我愛不釋手,當時我們的確合寫了許多很好的作品,一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這些作品充滿了特色與創意。

  一個星期六的週末,凡內芮又熱情地邀請我至她家的牧場烤肉。她的家族是德州有名的石油大亨,擁有龐大的牧場。她的家庭踓然極為富有,但她的穿著、所開的車,與她謙卑誠懇待人的態度,更讓我加倍地打從心底佩服她。

   凡內芮知道我對音樂的執著。然而,面對那遙遠的音樂界及整個美國陌生的唱片市場,我們一點管道都沒有。此時,我們兩個人坐在德州的鄉下,我們哪知道下一 步該加何走。突然間,她冒出了一句話:Visualize What you are doing in 5 years?﹙想像你五年後在做什麼?﹚

  我愣了一下。她轉過身來,手指著我說:「嘿!告訴我,你心目中『最希望』五年後的你在做什麼,你那個時候的生活是一個什麼樣子?

  我還來不及回答,她又搶著說:「別急,你先仔細想想,完全想好,確定後再說出來。」我沉思了幾分鐘,開始告訴她:

第一:五年後我希望能有一張很受歡迎的唱片在市場上發行,可以得到許多人的肯定。
第二:我要住在一個有很多很多音樂的地方,能天天與一些世界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


  凡內芮說;「你確定了嗎?」我慢慢穩穩地回答,而且拉了一個很長的Yessssss!凡內芮接著說:「好,既然你確定了,我們就把這個目標倒算回來。」

  「如果第五年,你要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發行,那麼你的第四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上合約。」

  「那麼你的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聽對不對?」

  「那麼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

  「那麼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全部編曲,排練就位準備好。」

  「那麼你的第六個月,就是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飾好,然後讓你自己可以逐一篩選。」

  「那麼你的第一個月就是要把目前這幾首曲子完工。」

  「那麼你的第一個禮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個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們現在不就已經知道你下個星期一要做什麼了嗎?」凡內芮笑笑地說。

  「喔,對了。你還說你五年後,要生活在一個有很多音樂的地方,然後與許多一流樂師一起忙、創作,對嗎?」她急忙地補充說。

  「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經在與這些人一起工作,那麼你的第四年照道理應該有你自己的一個工作室或錄音室。那麼你的第三年,可能是先跟這個圈子裡的人在一起工作。那麼你的第二年,應該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經住在紐約或是洛杉磯了。」

  次年(一九七七年),我辭掉了令許多人羨慕的太空總署的工作,離開了休士頓,搬到洛杉磯。

  說也奇怪:不敢說是恰好五年,但大約可說是第六年。一九八三年,我的唱片在亞洲開始暢銷起來,我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全都忙著與一些頂尖的音樂高手,日出日落地一起工作。
每當我在最困惑的時候,我會靜下來問我自己:恕權,五年後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麼?

  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答案的話,你又知何要求別人或上帝為你做選擇或開路呢?

  別忘了!在生命中,上帝已經把所有「選擇」的權力交在我們的手上了。

  如果,你對你的生命經常在問「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那樣?」的時候,你不妨試著問一下自己,你曾否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


來源:網路流傳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賀!Mr.6『網路創意行銷自己』成功!!

感謝這次來參與講座的聽講者

感謝Mr.6劉威麟老師給我們帶來精采的演講

謝謝大家

這次講座讓大家收穫不少

謝謝大家為這次活動付出的

ありがとう ございました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Mr.6風暴即將席捲高餐】97/12/11(四)

講座名稱:網路創意、行銷自己

講師姓名:劉威麟(Mr.6)
Mr.6部落格:http://mr6.cc/
作者信箱:weiling_george_liu@yahoo.com

講座主旨:(1)了解現今網路和創意結合帶來的力量
(2)如何善用網路資源於自我行銷上

講座時間:2008.12.11(星期四) 下午3:30至5:40
講座對象:對網路、創意、行銷有興趣之人士
邀請對象:全國大專院校學生

講座地點: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教學大樓地下一樓 綜合視聽教室F105
講座費用:校外人士300元
高餐學生200元

主辦單位: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財商推廣社
協辦單位: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學務處課活組

講座內容介紹:
讓對網路、創意、行銷有興趣之人士,
「了解現今網路和創意結合帶來的力量」和「如何善用網路資源於自我行銷上」之外,
我們更特別要求Mr.6老師在內容上包含與主題相關實務與趨勢的結合,
希望可以為各位同學帶來一些新的體驗。

心動不如行動!!

報名時間:97年11月3日到97年12月5日截止
校內學生是到97年12月5日截止喔!〉

人數有限!敬請把握!


對抗不景氣!四人同行一人免費!

活動開始啦!

歡迎邀請你的親朋好友一同來聽講!

現在就報名:

有問題請來電與我們的公關連絡
李律儒〈JOY〉
mail:lulujoy66@gmail.com
手機:0916-352726



如欲現場繳納的人,可以前往高雄餐旅學院

如何來高餐?

如何來高餐(一)在高雄打算自行騎車或開車過來的朋友們

如何來高餐(二)須要走高速公路來的朋友

如何來高餐(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朋友們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好康逗相報!!不聽可惜!

各位同學!!

最火紅的《網路創意,行銷自己》講座

報名即將截止!

心動的,請加快你們速度!

跟我們報名!

時間:97年12月11日〈星期四〉

下午3:305:30

地點: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費用:校外人士300

高餐學生200

報名時間:97113日到97125日截止

〈校內學生是到9712月5日截止喔!〉

現在四人同行一人免費!!!

這麼好康又實用的講座!

當然要約親朋好友一起參加啦!

嗯?什麼?

大家對於"Mr.6"還不夠了解嗎?

關於他最新最火紅的新聞,就在這裡!!

《天下雜誌》

新職場經濟,Mr.6創造新點子的關鍵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5129

TWNIC》校園巡迴講座

如何來高餐(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朋友們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的路線


捷運 - 高雄捷運 紅線 - 小港-南岡山線 - 路線: 捷運小港站
高雄捷運 營運
約每 10 分鐘 一班車

從**車站 出發

抵達捷運小港站

在搭乘紅1路到達高雄餐旅學院


如何來高餐(二)須要走高速公路來的朋友

高速公路→88快速道路→由小港出口→鳳頂路→過埤路→高鳳路→營口路→博學路→松和路→高餐



檢視較大的地圖

如何來高餐(一)在高雄打算自行騎車或開車過來的朋友們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大學生該學什麼? 張忠謀:有目標、有紀律、有系統的終身學習

作者:採訪整理/李雪莉.謝明玲  出處:天下雜誌 410期 2008/11
二十多年前,張忠謀創辦台積電時,就清楚,要做一流企業就必然面對全球競爭,而這競爭到了今日,更是白熱化,去年,他在交通大學新生入學演講時,不斷強調這一代大學生,畢業後會面臨的世界。「我可以保證,這個世界會跟你父親、二十幾年以前,讀大學之後所面臨的世界完全不同。」他的演講內容大量被轉載。大學生想知道這位德儀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台積電創辦人究竟如何成功;而為人父母者也轉載他的演講內容,他們想告訴孩子,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當下的努力。

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競爭也較以往全面時(跨國間人才、企業、國家間的競爭),張忠謀提醒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潮流。
迷思一,認為頂尖大學畢業就是鐵飯碗的保證。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畢業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後的努力。
迷思二,以為「自己的競爭舞台只在台灣」。和我們競爭的對手是全世界的人。
迷思三,以為「不必創新也會成功」。過去,即使你模仿、重複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還是能維持相當的成功。但現在必須要創新,才會有不平凡的成功。

七十七歲的張忠謀有著豐厚的人生歷練、收納了全球視野;這一代年輕人如果能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以下是這次專訪內容:)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真的要把自己的競爭力增強。不只是要加強自己在台灣的競爭力,也要提升在世界的競爭力。
在全球化的趨勢裡,人力的流動性比起資本或貨物的流動來得緩慢,叫一個人到別的國家工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也可以說,人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反而是最為本地化的。
話雖如此,你不能忽略國際的競爭力也同等重要。有一天,你也可能到國外工作,外國人也會到台灣跟你競爭工作!
我去年曾分享過「大學生要培養的十一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終身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志願、用功學習、學習時要徹底了解、學會獨立思考、學創新、學中文、學英文、學習世界、學辯論與講演、做誠與信的人。(編按:詳見《天下雜誌》三八四期)
其中,我認為一個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想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立志成為領導人的年輕人,更要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
所謂價值觀,指的是誠信(Integrity),讓人家願意信任你,這是一個從未因時代變動而改變的永恆價值。

以上種種都是大學生在求學時,要努力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態度。
台灣大學生缺少領導能力
大學生也應該有此抱負,自許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人。
我曾經問過台積電五十歲左右、多半從台成清交畢業的幹部說,「你們在學校時,有沒有已經立志要成為領導人的?」結果他們回答出乎意外,「喔!根本不講這事,大家就讀書而已。」正因為這樣,過去台灣訓練的人才中,理工人才佔了大約七○%的比例;可是,在銷售、市場、行銷、財務、會計、人事、採購方面的人才不夠。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台灣很需要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
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
而領導人的培養,絕不是大學裡請幾個世界聞名的教授就能達到的,領導人才必須有通才的學習、生活的學習、同儕的學習;請知名教授或購買更多昂貴的儀器設備,遠不如在學校多蓋幾間宿舍、要求大學生住宿有效;你看哈佛、耶魯的住宿制度,給學生好的生活環境,與同儕和學長姐互動,那是很好又不奢華的學習。
除了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聽起來是個比較抽象的能力,但卻讓我一輩子受用。
終身學習不只是 「活到老、學到老」
我認為「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
什麼是終身學習?很多人把今天看看小說、明天看看文學、後天看看唐詩宋詞,當作終身學習;甚至,有人兩個月不看書,只跟一位有知識的人,聊個半個鐘頭,也當做是終身學習。這也許是學習,卻不是我所認為的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
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了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了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了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了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
另外,以美國大選為例,因為我很關心美國大選,並計劃於十一月中旬針對美國大選的意義進行公開演講,因此了解美國大選就成為我另一個學習的目標。除了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外,我每天早上大約七點鐘,會一邊在跑步機上運動,一邊收看CNN的節目「Situation Room」的分析;由於台灣對歐巴馬陣營的接觸不多,我甚至跑到美國與歐巴馬陣營的重要幕僚深談。此外,「終身學習」依時間的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一生事業都在半導體業中,自十八歲到五十四歲旅居美國的時間中,自己設定的長期終身學習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了解。至於「終身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除了前述金融危機與美國大選兩個例子,我再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
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透過訂定短期的「終身學習」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試的。但「終身學習」的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如前面幾個例子一樣嚴肅。我們也可以在文學、藝術、音樂當中選定目標充實人生。
培養自己、訓練自己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進好學校還是困難,但從學校畢業卻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學,不見得要用功念書。
我大學時念的兩所學校MIT跟哈佛,同學都很用功,尤其是那個時候,一○%學生拿A(MIT稱做叫O),二五%學生拿B,五○%左右拿C,最後的是D跟E了,E有時會要留級或重修。因為有淘汰制度,大家都很努力。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
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self-development)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
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的成長。
面對不確定的競爭,我鼓勵學生從十八歲開始就要試著面對世界;不要以為就業才是面對世界,你要及早向外開展,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世界如何改變,而這些改變如何影響你與周遭的事物。慢慢從家庭的保護中獨立,才有可能真正習得生活的、學習的獨立。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兩篇科學研究:「慢學」可以多塞50%知識,比別人厲害50%

轉載自Mr.6的文章
出處Mr.6的部落格
網址:http://mr6.cc/?p=2505#more-2505

by Mr. 6 on November 21st, 2008, 目前有 19 則留言, 2 blog reactions

有聽過「慢活」是一個不錯的養身觀念,但「慢學」呢?

慢學也是某種養生觀念嗎?

錯!它是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而且效率可以提升高達50%

原本只有60分,可以升到90分。

原本只背了90條,現在可背120條。

根據洛杉磯時報轉述剛 從芝加哥大學出來的驚人的實驗研究報告,他們找來200位大學生,訓練他們玩一種需要動腦的地圖遊戲,這些學生許多都是電玩新手,甚至許多是從未玩過遊戲 軟體的女學生。科學家在找她們過來以後,就先考她們一次,看她們拿到幾分,然後開始「訓練」一段時間,練功過後,馬上再考她們第二次。再隔一段時間,再考 她們第三次。

這些學生被分成A、B、C、D四組,A組的訓練時間安排在早上,第二次考試則安排在12小時後,也就是當天晚上。而B組的訓練時間也是在早上,但考試被安排在隔天早上的同一時間,也就是24小時後。

接下來,C組則是在晚上訓練,讓他們睡一覺後,來到隔天早上(也就是12小時候)再考試。D組也是在晚上訓練,讓他們睡一覺後,在24小時後的晚上同一時間再考試。

ABCD四組的訓練長度都一樣,只是考試間隔時間不一樣。其中只有A組沒睡覺就再當天考試,而BCD三組都先睡一覺再考試。這樣四種不同的狀況,讓科學家發現了驚人的秘密

他們從A組和B組發現,早上訓練他們之後,隨即舉行的第二次考試,結果發現果然「訓練有差」,學生們平均進步8%,但A組到了晚上再考一次,卻發現竟然 「退步」了,只比當天早上訓練前進步了4%,或許是一天下來,累了,忘了?而B組等到睡一覺、隔天早上再考試,神奇的事情出現了,他們竟然比訓練前多了 10%,也就是說,睡了一覺,考出來的結果竟然比訓練之後「馬上就考」還要強

算一算,至少強了大約50%左右

怎麼可能?

然後,再來看在晚上訓練的C、D組,他們在訓練後立刻考試,得到7%的進步,而隔天早上就考試的C組得到10%的進步,和剛剛的「睡一覺反而變強 50%」的結果符合,而D組是隔天的晚上才考試,結果和早上考的C組的結果一樣,進步了10%。這次的實驗又告訴我們,當你睡一覺以後,不只是馬上變更 強,這個「強」還是有黏度的,會一直黏到當天晚上!不會像可憐的A組,考完以後,過了一天就忘光光!

這個是非常驚人的研究結果,科學家解釋,睡眠不但會保護記憶,而且會想辦法「修復記憶」,修復之後,可能還經過「整理」,所以不但修好(回到8%),還比之前更強(來到10%)。

我以前在背書的時候,曾經聽過,早上背書雖腦筋清醒但不持久,晚上背書雖腦子較鈍但記憶力可以很持久。現在這個研究更嚇人,竟然會讓記憶更進步!

然後,另有一篇剛出來發布在《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的科學報告指出,UC San Diego最近結束了一個實驗,他們花很久的時間陸續找來大約1000位實驗者, 讓他們吸收一些沒人知道的新知,譬如「挪威是歐洲最愛吃辣味墨西哥食物的國家」、「雪上高爾夫的發明者叫做Rudyard Kipling」……。然後,科學家將這些人分成好多組,有些組在「幾分鐘之後」就將他們叫回來,讓他們重新「復習」一次剛剛學到新知。有些組則在比較晚 才將他們叫回來,有的組甚至拖了好幾個月才將他們叫回來復習。注意,無論是首次學習或回來復習,科學家皆給他們同樣的時間來做學習和復習,一視同仁。

復習之後,再過一陣子,科學家再將他們第三度找來,有的是馬上找,有的隔了好幾個月才找。這次就是要考他們,在之前讀了兩次以後的這些「新知」。結果發現了震驚的事實──

同一個時間讀第一次、復習第一次的人,愈晚找來考試的,考得就愈差。這是當然的,因為時間愈長,忘記愈快。

但是!科學家發現!第一次學習和第二次復習之間的時間愈長,他們忘得愈慢。也就是說,幾分鐘之後就復習的人,他們可能很快就忘掉了,但是幾個月後才復習的,可以記得很久、很久。這個差別,可以大到相差50%。也就是說,5分鐘後就復習的,最後只能考60分,但5個月後才復習的,最後可以考90分

重要的是,天啊,竟然也是「50%」,和剛剛第一場實驗的結果一樣。

也就是說,你若想保證記得,但又沒什麼時間復習的話,建議就是「隔久一點再看一次」,就會記得更久。而這個長度,可以長到「幾個月」都沒關係。這已經遠遠超出許多人學習一樣事情的長度了。

所以,是否會有一個新的學習教派出現,強調「慢學」呢?

依科學的這樣的結果,最好的學習方法,並不是重覆在一個領域、一個subject裡打轉,學個三個月學程就搞定,而是──

每天都浸淫在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資訊裡面,然後,每天讓「睡眠」先神奇的自動鞏固、強化這些資訊,再讓「隔長一點時間再復習」,來再更加強這些資訊,如果能有效率的做這樣的「慢學」,我們有可能可以比別人多學50%的東西!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不只是閱讀

這篇文章是在Q醬的部落格看到滴
覺得很棒貼上來給大家
好熟悉的話語
都是karma跟我們說過的話呢!
出自:Paxton的部落格


_______________原文開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致富」、「過更有錢的生活」這件事….
幾乎每個人都只是心裡想想、嘴上講講而已。”
- Dan Kennedy

前幾天在我所訂閱的一份刊物中看到一篇美國直效行銷大師文章 Dan Kennedy所寫的文章,覺得頗有道理,節錄一些段落翻譯分享給您。

第一個段落是:
———————————————–

” 很多人都讀過「思考致富聖經」,但是極少人有認真看待這本書。
我讀「思考致富聖經」至少100次以上,拿破崙希爾的其他作品也 至
少都讀了25次以上。 所以,對我而言,我不是「閱讀」這些書,我
「研究」這些書。 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認真去「研究」過任何東西。 ”

————————————————

這個段落讓我想了很久,在過去數年當中,我自己也閱讀過不少有關「成功」方面的書,有一段時間曾經懷疑:「讀這種書真的有用嗎?」「書裡面講的是真的嗎?
如果是,為什麼我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成功?」,有過這類的想法。 看到這個段落之後,我找到了原因,因為我只是「閱讀」而已,讀過就算數,並沒 有真的去「研究」成功這件事。

再來看另一個段落:

————————————————

“關於「致富」、「過更有錢的生活」這件事…. 幾乎每個人都只是
心裡想想、嘴上講講而已。他們的確很想要這些東 西,想要的程度
高到讓他們會對那些擁有這些東西的人心懷怨恨,但 想要的程度卻
又不足以讓他們去認真「研究」到底如何才能得到。

下一次如果有人跟你哀嚎說他想要更多錢、更大的房子或在抱怨健
保 費、油價又要漲之類的事情,你就問他…「《思考致富聖經》你
讀 過幾次?」,問他家裡有沒有滿是關於賺錢、財富的書籍。

我可以保證,就像Jim Rohn常說的:他們家裡會有一台大大的電
視 ,但是卻只有小小的書架。

每個人身邊都有很多可以讓他學習「如何成功」的對象。幾乎每個
家 庭裡都會有一個在賺錢這部份表現最好的人,每個銷售團隊都有
業績 最好的一個,每個產業或專業都有最厲害的人。

所以,有兩個訣竅:

第一:不要認為成功人士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與他的成功無關。 你要
假設他的成功就是你所能觀察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帶來的 結果。

第二:丟掉那些羨慕、嫉妒、不認同等信念系統,開始仿效成功人士
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去「研究」他們。

Earl Nightingale 說過:我們會成為我們最常想的那個樣子, 其實這
樣說更貼切: 「我們會成為我們最常研究的那個樣子」”
————————————————

確實,幾乎每個人都想要更有錢、過更好的生活,但是大多是心裡想想、嘴上講講 、頂多偶爾做些事情但是很快又縮回自己的舒適區裡… 說實在,如果這個樣子還能變得更有錢、還能過更好的生活、還能讓自己的夢想實 現,那也會讓人不禁懷疑世上有沒有天理吧?

這個段落裡Dan Kennedy提出「研究」–>「仿效」的建議,又特別強調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判斷哪個是或哪個不是他成功的原因,「假設他的一切思想、作為都是他成功的原因」然後全部仿效。

確實,有時在閱讀這類書籍時,都會用自己的喜好來過濾篩選,符合自己偏好的、 覺得自己做得到的,就會說「說得對!要成功就是要這樣」;不符合自己偏好的、 覺得自己做不到的,就會說「不一定要這樣才能成功吧…」 想想,這些確實都造成追求成功的阻礙了。

不管是《思考致富聖經》、《失落的世紀致富經典》還是其他教導「如何成功」的 書,裡面都有關於成功的法則,現在說是資訊時代,資訊取得便宜又容易,但是我們有認真看待這些資訊嗎?有深入去「研究」嗎?在說「這個沒有用」之前有完全 仿效、實踐嗎?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你準備好了嗎?

失業大浪來襲,美失業率創14年新高!

作者:經濟學人  出處:Web Only 2008/11

相關關鍵字:經濟學人

歐 巴馬當選後,美國隨即傳出兩項壞消息迎接他───股市大跌10%、失業率更攀升至14年來的新高,達6.5%。如果詳細觀察,會發現勞動市場問題,在雷曼 兄弟倒閉前即已加速惡化。摩根銀行(JP Morgan)的Michael Feroli表示,大家原以為是金融問題,將搖搖欲墜的經濟推下山崖,但看起來,金融問題是在已經下滑的經濟上補上一腳!


為了改善經濟前景,絕對需要財政和貨幣的剌激方案。目前,擴大借貸、向銀行注入資金,以及銀行債務擔保的效果已出現,三個月Libor(倫敦銀行同 業拆放利率)大幅下滑至2.29%,為四年來最低點,顯示銀行間相互借款的意願提升,不少企業已經可以發行債券,新興國家的幣值也自谷底回升。而且,實質經濟方面,美國房市銷售也開始出現上升趨勢。

最新的就業資料公布後,第二個剌激方案出現的機會也隨之增加,眾議院議長佩洛希(Nancy Pelosi)已經提議最高1千億美元方案,希望能在新國會議員就任前通過。她也希望歐巴馬1月20日正式就任後,能再推出另一個包含永久性減稅的方案,實現他競選的訴求。

歐巴馬可能會推出更大的方案,但在預算赤字可能超過一兆美元情況下,他也必須端出預算赤字減少的長期計畫,穩定投資人信心。歐巴馬許多競選承諾,皆需要大筆預算,加上稅收減少、失業率上升,以及嬰兒潮退休所帶來的花費,將相當棘手。(黃維德譯)


金融風暴→經濟衰退

已經開始了

你準備好了嗎?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財商社現金流交流

各位社員大家好阿

  這學期我們即將在11/22()辦一場現金流交流的活動,而這次我們要交流的對象是「高應大財商社的社員」,讓大家知道不是只有我們高餐才有財商社,藉由兩校社員透過玩現金流,彼此切磋、分享,相信大家會有所收穫,且又多了認識新朋友的機會,那麼~你們心動了嗎?把握住機會吧!

時間:2008/11/22(六) 1:00~5:00

1:00~2:00一起吃中餐(有點趕 所以可以早點到)

2:00~5:00遊戲時間;結束後分享

地點:戀花168 高雄市苓雅區興中一路445號 

(搭乘捷運(紅線)至R8三多商圈,從六號出口下(興中路)走出口看到興中路後(向右轉)直行約25公尺就會看到戀花168的招牌囉!)

備註:由於是在外面餐廳玩遊戲,所以大家都要點餐,這家店的最低消費是100元

請大家在11/10(一)前跟我們確認當天是否會到

聯絡人:范菀庭(資訊)

    0933-253859

    jasimine23@gmail.com

請大家多多利用e-mail~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2008/10/30社團上課讀書會~負責人JOY的心得

這次是讀書會

我們的JOY是負責人

在台下的我們也上了一堂課

看得出來JOY的認真

一起看看JOY的心得吧

------------------------------------------------------------------------

Did you know?

哈!終於鬆了一口氣~

今晚

是第一次的讀書會分享

主題是:教育的未來

而我是這次的負責人

說真的

這還是頭一次主導一堂社課

很不錯的體驗~

俗話說:台上10分鐘,台下10年功

為了準備這次約三小時的課程

我很謹慎

畢竟 這不能誤人子弟啊!

從一開始就一直在思考

我該以怎樣的方式呈現?

那要講的內容又是什麼?

如何表達呢?

因此

這幾天 我的重心離不開 社課的事前準備

我一直不斷的修改 所要傳達的內容物

當然 也問了夥伴們的意見做參考

盡量把握時間

做一次又一次的presentation

雖然 有壓力感

卻 樂在其中

只要一想到能跟社員們分享財商教育的重要性

就驅使我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緊張...

直到上台前一刻

想不到有朝一日

自己會站在台前當起一位講者

克服的不只是膽怯

更重要的是 能否 完整、清楚表達我要傳達的意思



誇獎一下自己

又再次的成長

很好~繼續加油!



世上真的沒有巧合

平常累積的知識

透過腦袋的連結 還真的可以派上用場

真高興

當然

自己最清楚本身狀況

對於當下的反應能力

這部份需要加強

相對的

這也顯示內在的東西還不夠

繼續充實自己吧!

看著社員們的眼神

了解到 所說的內容中

大部份應該有吸引到他們

也希望他們認知到事情的真相

並開始他們的財商之旅

感謝大家

辛苦了!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

好的開始

之後一起加油吧

沒玩過現金流遊戲的人可以在星期一~三的晚上到社辦找我們玩喔~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2008/10/16社團上課現金流~銀行家心得

這禮拜是第一次上課

很開心有很多社員來玩現金流

這次的銀行家有兩位孟綺&翊綺

各位社員就來看看兩位銀行家對這場遊戲下來有什麼心得吧

第一位是孟綺

給孟綺帶遊戲的社員可以注意看一下

-------------------------------------------------------------------------------------------------

今天是社團第一次正式上課
有點緊張但也很興奮
來的人比上次還要多,也有看到新面孔喔
很開心能把自己所學及成長,分享給大家

今天共開了2桌
我是今天一桌的銀行家
現在就來分享今天玩的狀況~
先說自己,太久沒帶有點生疏,順序有點混亂
但是已經比較會控制遊戲,以及想帶給玩家什麼啟示
遊戲過程也很用心觀察每一位
最後在開檢討會時,阿娟有提出一點"銀行家第一次帶不要干涉太多,讓新手反映出慣性"


今天玩的狀況為
玩家:漢堡(中廚四A)、表妹、盈盈(餐管1A)、珊珊(應外日1)、學長(餐旅所研究生)、蚵仔(中廚2A)
時間:2小時
我們這一桌一開始很低迷,直到市場上出現有錢人,表妹和蚵仔他們各賣一棟3室2廳,一開始大家可能會翻小生意,但後來有人翻大買賣,我用旁敲側擊的方式,跟他說可以賣給別人賺佣金,果然當市場上出現"喊價"都會變得很活絡,最後有3個人跳出(盈盈、蚵仔、表妹)。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透過遊戲反映出對錢的觀點,沒有對錯
漢堡-覺得用現金交易筆貸款還來得好,我有向他解釋何謂"財務槓桿",看得出來再思考。對於財報現今的流向反應算快。
盈盈-一開始很默默,股票買一股,原來是不敢買再觀察,後來他是第一個賣出機會的人,賺了不少佣金,由於它是門衛,最後默默累積(賣房子),再最後一輪買了12R跳出去。
珊珊-有點心不在焉,應該說沒有很關注自己的財報。
學長-完全沒有做任何交易,默默累積了一堆"工資",一直說這遊戲很好一直看別人,看得出來其實它放不下過去的包袱,接受。
蚵仔-他今天是律師,也很積極在投資以及貸款,最高貸到60,000元,對於一個新手,這是很特別的反應,我想它是一個很勇於嘗試的人,他對錢的流向,到後面也蠻清楚(做太多資產的原因吧)
這一次我只想替大家開點胃口,不希望講太多,怕他們負荷不過來,但還是有提幾個點讓大家思考(富人與窮人的差別、你真的想靠薪資過活等)
大概是我今天觀察到的狀況。
大家都很棒了~

今天是社團第一次正式上課

-------------------------------------------------------------------------------------------------

這是翊綺帶遊戲的心得

今天的銀行家有我和孟綺

我帶的那一桌學妹

十分的主動積極

有綠綠、汝汝、聖淳、甄葶、美儀、JOY(呿~不是學妹啊!)

這次的學妹所謂的積極

讓我感觸很大!

一開始我就明說

我不會主動講解卡片

但是你們有問題可以問我

決策猶豫時可以花兩百塊買我的建議

開始遊戲

學妹只要抽到卡片就會主動問我

甚至連想出一些相關問題

我很開心!

汝汝還以為要花兩百塊買我的解說~

真的太可愛了!

原本這次我只打算帶入"富人與窮人的差別"的話題

可是積極的學妹問我的問題中

我發現他們自己體驗了一些其他的觀念

只是不太能具體說出來

有一些學妹說:敢玩才會成功

這也是可以

畢竟這叫做"嘗試"對嗎?

問問題、思考才能有所體驗

第一次的遊戲如果可以好好的回想

可以看出自己平時的思考、行為慣性

因此我又從他們的分享感想裡

找出了幾個重點

分別為"言語的力量、詞彙是免費的'"

"生活是你最好的導師"等等

也再次為他們第一次來的人

闡述社團使命、願景、價值觀

臨時想出了一個小作業

希望他們蒐集小新聞

感動的、震驚的

都可以

大家做的意願都很高

我衷心的希望這次的遊戲

有打開學妹你們的胃口!

也謝謝學妹們這次的參與

希望你們每次來社團都是開心的!!

OK??!

-------------------------------------------------------------------------------------------------

恩 飯我呢

也覺得這次的社員都很有潛力了

大家的領悟力都好高呢

在這邊也先跟大家說一下

11/22(六)下午會有現金流遊戲的交流與高應財商社

希望大家空出時間來參加喔

地點會再跟大家說

感謝大家~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猜出別人心中的價目表就會成交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3 期
作者:林宏達

凱爾原本只是個普通的待業青年,他卻把以物易物,玩成媒體爭相報導的新流行,換個角度看懂交換的價值,讓他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傳奇。

一根迴紋針,平均一個不到新台幣一塊錢,掉在地上,都不會有人去撿。如果給你一根迴紋針做本錢,你能做成多大的生意? 

三年前,未滿二十六歲的加拿大失業部落客凱爾(Kyle MacDonald),只花了一年多時間,和十四次轉手交易,就用一根普通的紅色迴紋針,換到了一棟在加拿大吉卜林市(Kipling),價值約五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六十萬元)的房子。 

他利用網路的力量,直接挑戰一般人對交易的基本概念,因此創造從沒人達到過的大成功。 

三年前,凱爾為自己的遊戲定下規則:在遊戲裡,他只能以物易物,而且要「Bigger & Better」(更大且更好),他必須換到越來越大的東西,直到換到一棟房子為止。 

「錢是很有效的交易媒介,但交易的時候,卻經常不是最好的選擇,」凱爾接受本刊獨家越洋專訪時說。他解釋,一樣東西對不同的人、不同狀況,價值都不一樣,能換到的東西也不同。換句話說,他必須猜出每個人心裡的那張價目表,才能順利成交。 

「同一樣東西,對某一個人是垃圾,對另一個人卻是珍寶,」凱爾對記者解釋,就像迴紋針,「此時此刻,一定也有人為了整束文件,缺了一根迴紋針,消耗價值更高的汽油,或是寶貴的時間,半夜開車上街找,」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潛在價差」。如果人們交換時,能夠跳出價格的框框,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機會。 

但萬事起頭難,一開始,怎麼讓一根迴紋針越換越大? 

「請別懷疑我的決心」 先創造大家都想參與的故事 

他用故事和網路的力量,把交換迴紋針等小東西的點子,變成又酷又炫的網路活動。一開始,他就在網路上貼出告示,他要用一根紅色迴紋針換到一棟房子,「無論你住在哪裡,只要你有意交換,我都可以去找你,」他寫道。「我會持續向上換,直到換到一棟房子為止,請大家不要懷疑我的決心,」他把交換變成一個有趣,其他人都會想參與的故事。

他申請了一個名為Redpaperclip.com的網址(後來改為部落格),專門報導自己交換東西的故事。每次交易,他一定和對方碰面,拍照存證,再把故事貼上網。他甚至每次交易固定穿同一件襯衫,參加他的換物交易,就像參加一齣活生生的行動劇。 

他的創意很快得到回響,第一次貼出公告,就有四、五個完全不同的提議。有人拿出一雙女用靴子跟他交換,有人拿出一支筆,有人拿麥當勞的計步器贈品跟他交換,全都比一根迴紋針價值要高得多,他要選擇交換哪一樣? 

「換錯東西,就結束了」 通常選擇最多人要的物品 

這個時候,就是決定他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如果換錯東西,再也換不出去,遊戲就結束了,」他解釋,他通常會選擇最多人要,最容易換出去的交換品。如果只是少數人有興趣的東西,他就要確定,大部分人雖然沒有興趣,交易的過程卻會變成一個好故事,在網路上發揮口耳相傳的宣傳效果。 

用這個方式,他從一對溫哥華姊妹手中,把迴紋針換成她們在音樂節中撿到的魚型筆。他在西雅圖換到一個門把,接著,他又在麻州用門把換到了一台舊型烤肉爐。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西雅圖的交易者,其實希望有人免費把她不要的東西帶走;麻州的交易者,剛剛跟妻子分居,參加交易,其實是想找個人聊聊天、喝喝酒,排遣心裡的寂寞。

每一個人願意交換的原因越特別,願意拿出來交易的東西,價值也越高。 

「從此以後要越換越炫」 吸引更多人注意成為新目的 

不過,當東西越換越大,凱爾說,他也遇上了瓶頸。他換到一台發電機,就在他帶著發電機要去交易的路上,旅館服務員卻把發電機當成是危險物品,交給紐約警方,差一點他的東西就被紐約警方丟掉,交換就得被迫中止。

 
這件事改變了他的遊戲規則,他在網路上公布一篇文章表明,從此之後,他不再只是要越換越大,而是要越換越炫。「現在,Redpaperclip 2.0正式開始,」他在文章中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完全不管交換的物品究竟值多少錢,換的過程酷不酷、炫不炫,才是他最重視的。 

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成為了媒體寵兒,主動出擊,用媒體替自己的交換加值。 

他接受加拿大知名主播史步洛普洛斯(George Stroumboulop)的採訪,就是個經典案例。那次現場連線專訪史步洛普洛斯問他,「為了交易,哪些地方是你不會去的?」凱爾回答,「我願意到天涯海角,除了卑詩省的雅克(Yahk),」這裡,是連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都覺得偏僻的邊境小鎮。 

「如果在企業,這會是個公關危機,」奇集集網站總經理蔣馨誼分析,凱爾的一句玩笑話,可能會引來大批的抗議者,即使道歉,也不見得能平息對方的怒火。

有趣的是,凱爾卻把這個問題,變成主導事件走向的好機會。他先在網路上半開玩笑的抱怨,其實是史步洛普洛斯催眠他,他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他同時在網路上架起簽名討論區,要大家上網簽名,連署要求史步洛普洛斯到雅克採訪他。

「那個時候,他對我下的催眠魔咒就能解除,」凱爾在書中寫道。沒想到不到兩天,討論區就有上千名網友連署,結果是,凱爾從被動的受訪者,變成主導事件走向的人。幾個星期後,史步洛普洛斯真的帶著大批攝影人員,到雅克去看凱爾在當地的另一宗交易。 

結果他不只兩次上了加拿大最紅電視節目,連CNN都跑來採訪,甚至連原本默默無名的雅克鎮,也因此開始走紅。這個時候,他已經用迴紋針,換到了一台廂型車。 

從這之後,他能換的機會越來越有趣。他用廂型車換到一份錄音合約,不但能到加拿大一流錄音室錄音三十小時,錄完的專輯還會寄給Sony-BMG的主管。一個住在美國鳳凰城的小歌手,用免費在鳳凰城住一年,換走了這份錄音合約。

接著搖滾巨星艾利斯‧庫柏(Alice Cooper)的助理,用跟艾利斯‧庫柏相處一個下午,換走了住在鳳凰城一年的權利,這些全都是平常用錢換不到的特殊機會。 

整個交易故事中的最高潮,卻是他把和艾利斯‧庫柏相處的機會,拿去換了一個不到五十美元就能買到,只要一搖圓球裡就會下雪的雪球(Snow ball)。 

「我已談好下一筆交易」 高換低,名氣反衝上最高峰 

他公布這個決定之後,網路上罵聲不斷,甚至有人貼文質疑「你真的還想用迴紋針換房子嗎?」許多人看到他的決定,都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其實我已經談好了下一筆交易,」凱爾得意的說,在換雪球之前,他已經跟演過美國劇集「洛城法網」的演員柯賓(Corbin Bernsen)達成協議,「柯賓有六千個雪球,這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蒐藏,他希 望別人知道,」凱爾說。因此,他願意拿出非常稀有的機會來交換,柯賓答應在他的電影裡創造一個角色,凱爾可以拿在他電影裡飾演角色的機會,去換任何東西。 

這個機會最終替他換到了一棟房子。在計畫啟動後兩週年的前兩個星期,加拿大吉卜林鎮(後來升等為市)的鎮公所打了一通電話給凱爾,他們打算拿一棟房子,換他手上的電影角色,他們還會在鎮上辦盛大的試鏡會,目的就是為這個小鎮打開知名度。 

「我想把房子換出去」 交換還在繼續,並擴及全球 

現在,凱爾的書已經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從CNN、美國ABC電視網到英國、澳洲的媒體,都報導過他的故事。更妙的是,現在這個交換還在繼續,「我想把這個房子換出去,」他說。問他大家拿什麼跟他換,他笑著數,「全世界都有人想拿土地來換,非洲有人想拿二十頭駱駝換,也有人想拿一種新發現甲蟲的命名權來換,」他還能再繼續換下去嗎?他自信的說,「那可很難講,說不定,等一下就會有通來自台灣的電話,要換我的房子,」在他眼中,點子能創造的價值,似乎沒有極限。

小檔案 _ 凱爾 隱藏 ]

出生:1979年 
學歷: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地理系 
經歷:兼職展覽銷售員 
現職:作家 



*台灣換物達人,換到一屋子家具

三年前,因為凱爾帶動的風潮,在台灣以物易物的網路交易,也慢慢流行了起來。 

在台灣知名分類廣告網站奇集集上,也有人靠著類似凱爾的連續交換手法,達成自己的目標。奇集集網站上知名的換物達人Jeramy,就曾接到住在美國的阿姨委託,把空房子租出去。一開始,房子沒有家具,他就拿自己少用的3C產品跟網友換床墊、電視。有一次,他想拿PDA換電視,電視的主人卻只想換腳踏車,他就在網路上找到另一個想用腳踏車換PDA的網友。在他撮合下,三個人各取所需,他只花了一台PDA的代價,就換到了一台電視。用這個方法,他替空房子換滿了家具,也順利把房子租了出去。 

現在,網友間甚至還會辦換物聚會,定期交流。換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元,有人拿重型機車,跟牛排店老闆換捐給育幼院的兩百客牛排,換到的價值比直接捐機車更高。也有人拿自己做的小吃,換租一個月二手冷氣機的權利。少了換成錢的折價,同樣的東西能發揮更高的效果,而且選擇更多。通膨年代,換物是網拍之後新的另類交易。 
(文●林宏達)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一美元!!---很好的創意思考邏輯 ~~~

一個老人走進一家銀行,來到信貸部坐下來。

他身著豪華西裝、高級皮鞋,還有領帶和金領帶夾。「想借1美元。」

「甚麼,1美元?」

「對啊,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要有抵押,再多些也無妨的。」

老人打開豪華皮包,拿出一堆股票、債券等等,放在經理的桌上。

「總共值50多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只借1美元嗎?」

「是的,就1美元。」

「那麼年息為6%,只要您按時付出利息,到期我們就退給您抵押品。」

老人辨完手續,拿了借來的1美元就準備離開銀行。

一直冷眼旁觀的分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有50多萬美元抵押品的人,

為何來銀行借1美元?

於是他追上前去問個究竟。

老人笑道:「來貴行前,我問過好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

所以啊,我就在貴行寄存這些証券,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才6美分...」

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會用固定的思維方式解決,惟獨這位老人跨越了「正常」:

改變思維方向, 用「反常」的方法達到了「正常」的目的,

而且將「租金」減少到幾乎等於零。

做任何事均講求方法,目的一樣,但方法不同卻可得到不同的結果,

所以 成功=目標+方法, 只要方向確定就有千百種方法可以達到目標,

而方法就在你我創意之中……

許多人就因為苦無方法,所以常常事倍功\半,

現在請你檢視一下自己,如果你認為你是位渴望成功的人,

且態度認真,但工作時間冗長,收入卻無法滿足現況,那你必須立即改變。

「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財商社公告

各位財商社社員大家好

因為考慮到星期四大家可能會要回家

所以第一次社團上課改時間了

時間:10/8(三) 6:30~9:30

地點:F403(教學大樓)

第一次上課會跟大家說明這學期的上課內容及方式

另外

我們在社團辦公室有駐點活動(員生社旁)

歡迎大家來找我們玩現金流遊戲

駐點活動的時間:每周一~三 晚上6:30~9:00

地點:社團辦公室(員生社旁)

糟糕,我變成窮忙族了! 其實,成為富閒一族不難


「缺錢嗎?」、「累了沒?」,答案都是肯定的話,你就是窮忙族了。 實際上,窮忙族不是真正一無所有的窮人,而是工作瞎忙,不會有效理財,又不懂投資,在這一波仍在進行中的全球金融風暴肆虐下,勢必更多人會掉進又窮又忙的黑洞。

【文/師瑞德】

「窮忙族」是社學家給這個族群的稱號,「窮忙族」的英文是「Working Poor」,根據歐盟對的定義是:「有在工作卻入不敷出,甚至淪落到貧窮線以下的受雇者,主要的標準為每周工時低於平均工時的三分之二以下、收入低於全體平均60%以下者。」以及「本身有工作,但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們。」

也就是說,窮忙族不是真正一無所有的窮人,而是工作忙碌,甚至兼了好多分差,但依然在平均水準下的族群。

為何變得又窮又忙

為什麼有人會淪落到「窮忙族」的行列?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因為工商社會,競爭激烈,加上這幾年景氣不好,失業率節節高升,但物價居高不下,通貨膨脹嚴重,讓多數民眾感受到生活大不易,想要藉由不斷忙碌安撫不安全感,但問題是忙的漫無目的,忙的沒有焦點,就好像在汪洋大海中找不到方向的小船,漂啊漂地,永遠不知道何時有靠岸的一天。

正因為充滿不安全感,所以工作上用大量加班、兼差填補時間,投資理財的行為上,也用眾多標的來滿足需求,一位財富管理部門的理專形容的貼切:「我常常看到一些客人,捧著大筆銀子,要求我盡量把資產分配到獲利成長,風險又相對低的標的當中,但他們很少關心到底買的標的的內容。」

於是乎,追高殺低、為人抬轎的情狀不斷發生,「窮」的窘境無法解決,只好用不斷的「忙」安慰自己遲早能夠跳脫惡性循環。

尋找解套方法 我要變身富閒族

與「窮忙」對立的是「富閒」,要從「窮」變身「富」,從「忙」轉化到「閒」,需要動點腦筋,採取更積極的作為,而不是更忙、更忙!到底該怎樣從「窮忙」轉化到「富閒」,吳睿穎表示,方法有三:

一、做好小事

遠大的目標不容易實踐,不妨就從小事開始著手吧!

比如說,你希望兩年內存到100萬元,但是以現在的薪資水平,不論怎樣省吃儉用、積極炒股,還是很難達成,一旦你發現實際情形與理想出現落差,心情一定大受影響,所以目標一下子不要定太高,你不妨從一個月省1萬元開始,定下簡單的目標後,再累積成為大目標,感覺就順手多了。

二、終身學習

學校畢業到進入職場後的三到五年,是整個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時期,是累積工作經驗、得到認可的關鍵時刻,但是忙碌太久之後,可能出現動力不足,續航力喪失的情形,與其沒有目的地瞎忙,不如補充一些專業知識或進一步深造,這也能為工作的升遷和薪水的上漲增加籌碼。

三、正確理財

很多把自己歸類到窮忙族的人,不是真的窮,也不是真的忙,而是沒有調整好金錢與生活的關係,應此不妨先建立起理財紀律,養成理財觀念,比如從記帳開始,創建良好的開端後再進行儲蓄投資,制訂合理目標。越早開始,就離目標越近,也就有機會從窮忙族翻身成為富閒族。

轉貼紙udn聯合書報攤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社團博覽會順利結束~

恭喜社博順利結束

很高興讓許多人認識我們財商推廣社

現在也有20多位社員了

而且社員都來至於不同的系~^^

也有大四學長姐對於我們財商有興趣呢

我們的社團時間:每周四 晚上 6:30~9:30

第一次社團上課時間是10/8

我們會在這次上課跟大家說明這學期的課程內容

歡迎大家有任何關於財商的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們

想玩遊戲的同學也可以在其他時間來玩

我們在社團辦公室有駐點活動

讓大家想玩遊戲隨時都可以找到我們

時間:周一~周三 晚上:6:30~9:00

地點:社團辦公室(員生社旁)

財商社歡迎你們加入喔~~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一念之差

一念之差



可以讓自己陷入非常嚴重的低氣壓



可以讓自己陷入不可自拔的低潮裡



可以讓自己想毀滅掉自己



................



...............可是 一念之差



「何不放下?」



心中的陰霾散了一半



認真的去想自己剛剛為甚麼在氣的點



也摸不清了...



這真的很像毒癮 有時以為把他戒掉了



但是他會悄悄得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胸悶 身體僵硬 不想呼吸 不想動



又被愛管「他人之事」的自己給控制住ㄌ...



放下吧



心中還要裝很多東西ㄟ~~還要看很多好看的 感受很多大自然給自己的~~



把這個空間讓出來



給該裝的東西吧!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求生慾強的「刀鋒戰士」

「刀鋒戰士」前進殘奧 誓奪3金!

2008-09-07 19:33:01 林佳璇

來自南非,有「刀鋒戰士」之稱的皮斯托利斯,雖然沒有雙腿,但靠著義肢,一直認為自己不會跑輸正常人,因為兩秒之差,無法參加北京奧運,曾讓他相當失望,不過現在要參加殘奧,皮斯托利斯對自己相當有自信,發豪語要奪下3面金牌!

儘管從膝蓋以下就是義肢,但可別小看皮斯托利斯,他在跑場上可是健步如飛,還有刀鋒戰士的美名!更是100200400公尺殘奧和世界紀錄保持人,今年他誓言再奪3金!

南非選手皮斯托利斯:「我非常地有信心,我已經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我相信我正在通往3面金牌的道路上。」

21歲的皮斯托利斯,在碳纖維製造的義肢輔助下,讓跑速更有競爭力,原本他也有意參加8月的北京奧運,雖然一開始,因為他的義肢而被奧委會擋在門外,不斷申訴後,皮斯托利斯終於跑進資格賽,最後卻以2秒之差,失去了參加奧運的資格,也讓皮斯托利斯很不甘心!

皮斯托利斯:「這樣的結果,真的讓我非常失望,雖然我沒有辦法參加這次奧運,但我寄望未來,我確信未來這扇門會為我們而開。」

有世界最快的無腿者之稱的皮斯托利斯,有自信要在北京殘障奧運中拿3面下金牌,展現他對跑步的努力。

新聞來源:TVBS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國際社會》八大趨勢,別再指望爸媽遺產

2008/08/31 17:00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老是寅吃卯糧,一心指望著老爸老媽的遺產?做子女的最好務實一點,別再指望遺產了。因為,越來越多老人選擇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做個快樂又自在的退休族,而且許多花費也會讓財產在晚年加速消耗。《紐約時報》分析這項新趨勢,提出以下八個當前子女得學習自立自強的理由:

一、平均壽命大幅延長: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最新數據,六十五歲男性應可活到八十二歲,女性應可活到八十五歲。漫漫人生要過,當然得留些老本。

二、社會安全制度與醫療保險計畫將生變,至少不會像今天這麼慷慨。未來健保的保費勢必增加,自付額也會不斷攀升,給付項目卻不斷縮水。至於社會安全制度的老年給付,當局也會修法,延後請領年齡。

三、有退休金養老的人口會銳減。根據美國「雇員福利研究院」調查顯示,六三%非政府僱員只能獲得401(k)計畫帳戶或類似的個人退休金帳戶保障。年金給付不斷縮水,因此退休族或即將退休的人士必須另想辦法籌措財源,有人因為投資不當落得老本無著,自己都養不活,哪有餘錢留給子孫。

四、退休夫婦的健保支出將突破七位數。以五十五歲退休夫婦為例,除了自付老年醫療照護計劃(Medicare)的保費,還得自購差額醫療險(Medigap),加上全額自付的處方費,恐怕要準備一百多萬美元才夠。

五、親子關係疏離,養兒已無法防老,反而是養老得防兒,所以越來越多人拒絕在生前把錢移轉給小孩,寧願留著在自己手上,直到走完人生之路。

六、房子也是可以善用的理財工具。有些有殼的退休族不會房子抵押給銀行,拿了錢去旅行,房子仍可續住到過世,到時所有權便歸給銀行,如此便不須捧著大把銀子才能安度晚年。但對子女來說,這意味著連房子也繼承不到了。

七、投保高額壽險的老年人如今有一種新的選擇,將保單賣給賭他快死的投資人,先拿到大把銀子安養天年,而非作古後讓不肖子孫或其他受益人坐領保險金。

八、嬰兒潮世代逐漸進入退休生活,除了負擔自己的生活開銷,許多人還得負擔子女高達六位數的學生貸款、或孫兒的學費,甚至得幫忙付子女買房的頭期款。真到了過世時,可能錢財也所剩無幾了。(新聞來源:中國時報-記者鍾玉玨紐約時報報導)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女人 注定要當金融文盲嗎?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73 期整理者:編輯部



想要成為新現代女性或夢想獨立的單身一族,第一步就是邁向經濟獨立,一定要擁有自己的財庫,從「消費型女性」轉型到「理財型女性」!

看看我們四周的女性們,她們暢所欲言,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敢光明正大的去要求。

然而,她們在理財方面,卻讓人忍不住搖頭嘆息。這些女性為了節省一、兩塊錢,不停瀏覽比價各種網站;但只要在電視購物頻道上看到喜歡的東西,又會毫不考慮的撥打電話過去下訂單。

每次上大賣場買東西,一定會精明的帶上各家折扣卡;但在申購基金時,卻毫不考慮便聽從銀行理財專員的推薦。集印卡上蓋了滿滿十枚小印章,得到一杯免費咖啡時便雀躍不止,卻沒想到因此而無法體會存款餘額不停增加的樂趣。

星巴克咖啡一定具有某種特別之處,不然一般人不可能會養成習慣,非要喝一杯與一頓飯等價的昂貴咖啡不可。如果說靠著優雅的喝杯咖啡,便能撫慰疲憊身心的話,那一百五十元也算不了什麼。

事實上,星巴克已經成為女性的文化表徵,然而投射在此表徵上的視線卻不那麼友善。這視線不是針對星巴克本身,而是瞄準了奠基其下的女性消費文化。喝一杯一百五十元咖啡的同時,為什麼不關心一股一百五十元的股票呢?當然,這個問題的質問對象也包括我自己。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從大學時代開始,便省吃儉用把零用錢拿去買股票。他現在是韓國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中最年輕的一位。他說,如果我們平空有了三百元,這個錢現在花掉就一無所剩,但若拿去投資股票,未來或許還有可能變成六百元。

基於此種想法,他才會去投資股票的,他還真是有個與眾不同的青春時代。而我年輕時周圍這種朋友一個都沒有。當時看到精於理財的朋友,還會自命清高,說自己不願那麼早便被紅塵濁世所污染。這或許便是現代女性們的通病。

為什麼會在女性身上發現這樣的通病呢?因為對花樣年華的女性來說,世間誘惑太多,比起為未來做準備,享受青春與多彩時光的欲望更加強烈。雖然有固定收入,但還不識存錢樂趣之前,卻都已先嘗到了花錢滋味。習慣享受之後,花錢也更大方,除了必購清單外,也一定整理好了想買的待購清單,簡直就是左手進右手出,就算學過經濟學,對現實經濟仍舊一竅不通。

年輕就是妳的資產 二十歲就該規畫理財藍圖

本書的關鍵字是女性的獨立,特別強調經濟上的獨立。而其中二十多歲不僅是人生的黃金期,也應該是以成年人為將來走向獨立打下經濟基礎的時期。在二十歲時就先規畫好經濟藍圖並思考理財問題的人,與一無準備者,兩者在三十歲的境遇便大有不同。

「一路走來,腳步太快了!二十多歲大學畢業隨即找到工作。就業後不久又急著結婚,婚後馬上生了孩子,養兒育女之間就送走三十歲的歲月,不知不覺成了四十歲的人。孩子大了之後,回首人生,才發現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做好任何準備。如今也快到了快退休的年紀,早知如此,我就該早點開始準備。現在的二十歲女性比我們兼負更重的負擔吧,所以更該盡早開始準備。」

這是我所訪問過的一位四十歲證券公司女性主管所說的話。她在理財專員室裡以VIP客戶群為主要對象,為他們提供專業資產管理。因此她會說出那樣一番話讓我頗感訝異。連她都如此,更何況是一般人!中年女性一致後悔不已的金錢煩惱,就是沒能早點開始投資理財。

投資乃是與時間的戰鬥,資金的儲備速度隨著時間的過去,結果就相差越大。即使無法獲得超越他人的高收益,至少也該早點儲備資金,盡快開始投資。

理財法則中有所謂通用的「七二法則」,將七十二除以年利率或年收益率,可計算出本金翻倍的時間。假設年利率為四%,本金翻倍需要花費十八年的時間。說長還真是不短,所以要早一點開始,免得頭髮等到花白才能達到預期金額。

不管是儲蓄也好,投資也好,越早開始才能持續越久,錢滾錢的速度也越快。一開始就儲蓄三十萬元不容易,但只要能夠存到三十萬元,想要達到六十萬元的時間就會縮短。金額越大越是如此,錢滾錢的速度也會呈等加速度倍增。一開始為了存錢必須努力工作,但是只要儲蓄到某種程度的金額,之後就能役使「錢」為自己工作。

如此想來,時間便成了多麼令人感激的良伴。對於勤勉儲蓄投資的人來說,時間或許會帶走青春,但卻能使帳戶餘額增多,沒有比投資時間更實在的事情了。對於身無恆產的年輕人來說,最大的資產就是強健的體力與時間,不是嗎?這麼寶貴的時間可不能白白浪費掉。


單身女性漸成主流 經濟力是老年唯一後盾

男女平均壽命差距將日漸擴大,預料到二○五○年男性平均壽命為八十二‧八七歲,女性則為八十八‧九二歲(編按:此為韓國統計廳的統計數字)。正如平均統計數字所顯示一般,女性「最壞」的情況,有可能得獨自生活到一百歲。失去伴侶必須一個人送走歲月的時間越來越長的話,養老資金的經濟負擔也就相對增大。因此,平均壽命的延長反非可喜之事。

社會上的單身人口,特別是單身女性人口數目,呈現上升曲線。這些單身女性的收入比過去的二十至三十歲女性更多,因此花錢如流水。一般咸認女性比男性更能勒緊腰帶、節約儲蓄,然而沒有家累的單身女性們花費卻很大。助長消費的眾多廣告,全都瞄準女性的荷包,準備讓她們大失血。
對於這些吃喝玩樂一擲千金的單身女性們,讓我們來想像她們退休後的生活。到了那時,沒結婚仍舊維持單身的女性人口有多少,雖然很難計算出來,但卻不難推算出,這些單身女性的平均資產一定比婚後有了家累,為了購屋而省吃儉用,關心理財的已婚家庭要少。如果再不對退休後或老年生活預先做好資產規畫準備的話,單身女性群就會逐漸淪落為社會貧困階層。

切記!沒有經濟力為後盾的單身女性,老年生活一定極端悲慘。越是單身,越該趁年輕時多多愛錢。能負擔妳的老年生活者,不是用雙手呵暖妳冰冷小手的現在式男朋友,也不是還不知道是否會誕生的未來式子女,而是能填滿妳荷包的帳戶餘額。

金錢是能擴展思考幅度的堅強援軍。帳戶餘額為三十萬元的人與三百萬元的人之間,餘額為三千萬元的人與一億元的人之間,思考的規模也有極大不同。餘額三十萬元的人,只能限定在三十萬元的範圍內規畫人生,其行動半徑與思考幅度也因此受限。

歐美的孩子們從小就培養獨立心,同時也接受經濟教育。反觀亞洲的大學生們,特別是女學生,對於不是主修科目的股票、債券漠不關心。出了社會也是一樣。對於現貨經濟,特別是資產管理,不僅無人教導,也缺乏重要契機促使她們重視,因此也就產生不了必須去學習心理

女人如果對非職場工作的現貨經濟有興趣,關心理財的話,就會被嘲諷是「菜籃貴婦」(指投資股市或房產致富的家庭主婦),未婚女性則得披上「庸俗女子」的污名。

對金錢的欲望,對經濟的關切,乃人之本性。身為女性,有什麼理由不能堂堂正正說出愛錢,想擁有經濟能力以獲得自由的意願。「即使身處危機之際,我也不會怪自己運氣不好,或以身為女人為藉口來逃避,而是與命運直接對抗,努力往上爬。」這是韓國愛敬集團總裁張英信常說的話。

張英信的丈夫蔡夢印逝世後,她就到經營學院選修複利簿記課程,學習經營之道。「真想就此一覺不醒!」從她回憶當時所說的這句話,可想像出那時的處境有多艱辛。

當時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平凡家庭主婦的張英信,不顧負責經營的兄長與經營團隊的強勢反對,還是決定站出來直接管理整個集團。不是要二十多歲的女性都該夢想做個如張英信一樣的CEO,而是要像她一樣站出來找到自己倉庫的鑰匙,這才是女主人真正該站的位置。現在還分什麼男主外女主內嗎?但顯而易見的是,凡是掌握倉庫鑰匙者就擁有主權。

可惜的是,被視為首富的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是男人。躋身財閥之列的女性可說屈指可數,而且很多並非依靠本身能力致富,而是承上代餘蔭獲得萬貫遺產,實在不值得推崇。

善用女性特質 更具慧眼辨識潛力股

如果華倫‧巴菲特是女人的話,還能像現在一樣挖掘財富,以投資大師身分受人尊敬嗎?女性真的不擅投資嗎?根據幾家婚姻仲介業者的資料顯示,並非如此。部分股市投資專家也認為,女性細心的分析力比男性有利。慧眼識好男的功力,在選擇優良股票時也可適用。

通常女性在挑選男性時,會以職業或學歷、努力等做為考量的依據。若拿來比喻股票投資的話,就是以企業的潛在價值做為主要依據的價值投資。相反的,男性在挑選女性時是以外貌、性格等來判斷,這與價值投資相比更接近技術分析。換句話說,也就是會被眼中所見的股價漲跌所迷惑。

投資很難,沒錯!這是錢來錢去的交易行為,所以要百般煩惱後再慎重選擇。如果只因為自己是女人,或是從未有任何投資經驗就感到害怕的話,老實說不必如此。就算當不了有錢人也沒關係,只是希望女性不再是金融文盲就好。對於這還不到三十年短暫歲月中一直視而不見的投資世界,今後將會有更長的時間讓妳好好認識它。(本文摘錄自序、第四章、尾聲)


書籍介紹
書名:喝星巴克咖啡的女人vs.買星巴克股票的女人
作者:金姬姃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3日

作者簡介
金姬姃
出生仁川,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言論傳播影像學院言論情報系。進入財經專門報《Money Today》,歷經產業部、理財部後,現於情報科學部工作。起初雖身為財經記者,卻對理財一竅不通,然而自從撰寫理財新聞成為本業後,得以與理財專家接觸,並在2005年開闢了「理財,姬姃也會」的專欄。

一天變出二十五小時 十五分鐘工作術

作者: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399期 2008/06

一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常嚷著說沒空的人,也許只是沒有抓到運用時間的技巧,十五分鐘工作術,幫助你做個效率達人。

「啊,我沒空!」「我實在沒時間做XX事!」常聽到許多人如此抱怨。然而,時間真的不夠用嗎?每個人每天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為何有人可以在相同時間做更多事?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抓出浪費時間的元兇,二、增加運用時間的效率。

浪費時間的四大元兇

人常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時間。與其抱怨別人佔用自己的時間,不如說其實大部份都是自己造成的。日本管理雜誌《The 21》指出,造成浪費時間的原因有四大元兇:

一、考慮太多,優柔寡斷

深思熟慮是好事,但若想得太多、考慮太過,遲遲不敢下決心動手執行,等到終於做了決定,卻壓縮了執行時間,導致一個很好的構想最後呈現結果不佳,浪費了事前的努力規劃、讓自己處於時間的強大壓力、最後成果也令人沮喪。

二、完美主義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個好原則,但若要求事事做到一百分,結果顧此失彼,未能整體考量,也無法做好時間規劃。原本已做到九十分,但為了加把勁衝到一百分,把大量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提高那十分,導致其他工作迫於時間與人力草草了事。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相對標準」而非「絕對標準」,應從擁有多少時間、人力、資源來考量,當條件有限時,就應思考「先求有,再求好」的哲學。

三、害怕失敗

每個人都希望一出手就成功,但並非每次都能做到,難免有些事不盡完美。如果太在意成果,患得患失、害怕失敗,不僅壓力過大,也會在執行時顯得畏縮,反而浪費更多時間,達不到預期成果。沒有人可以把每件事做到滿分,從今天的小失敗中學到經驗與教訓,慢慢累積,才能成就日後的成功。

四、挑簡單、喜歡的先做

喜歡的菜先吃掉?簡單的工作先做?這是一般人的習性,但卻容易掉入「先甘後苦」的痛苦中。其實,工作應以「重要性」、「急迫性」來安排,而非「是否容易做」、「自己喜不喜歡」為考量,否則會讓時間配置顯得雜亂無章。

抱怨時間不夠用,癥結是把時間以「小時」為單位來用。以小時來度日,扣掉睡眠與交通,一天只有十幾個單位的時間可用。而且,一項工作如果預定一小時做完,結果四十分鐘就完成了,剩下的空檔,人性往往就會偷懶、東摸西晃,結果浪費許多值得利用的零碎時間。

試試看這樣的新做法:以「十五分鐘」做為時間運用的單位。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以「十五分鐘」為時間單位

首先,一天會增加為四、 五十個時間單位。你可以依照工作的重要性,靈活分配適當的時間單位,即使偶爾想偷個懶,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這個道理就像魚網一樣,以「小時」為單位,時間縫隙大,容易浪費、流失;以「十五分鐘」為單位,時間縫隙小,可避免零碎時間在不經意或偷懶中流失。

另外,是為了健康,每十五分鐘給大腦與身心一個休息空檔。以生理因素考量,人可以集中精神、發揮最大腦力效益的時間,大約是十五分鐘,一旦超過,效率與思考力就會慢慢遞減。因此,集中精神工作十五分鐘之後,起身休息一下,喝杯茶補充水分、眺望窗外的遠景讓眼睛休息一下,讓腦力恢復最佳狀態,再繼續投入工作。

忙得焦頭爛額,是因為沒有事先做好規劃。人生目標有短、中、長期,同樣地,時間運用也有短、中、長期的配置。事先準備工夫做好,執行時會快速許多,省下許多時間。這樣就能不必瞎忙,而是忙得「有感覺、有意義」。若準備草率,邊做邊補、丟東落西,拉長執行過程,反而浪費更多時間,精神上也疲累不堪。

想想看,你真的忙到沒時間做某些事嗎?早上抽十五分鐘做運動、跟同事抽十五分鐘迅速溝通工作、晚上抽十五分鐘閱讀,真的做不到嗎?說穿了,都是自己找藉口。

善用「十五分鐘工作術」,是一種「加分型」時間利用法,能在同樣的時間做比別人更多的事,等於擠出第二十五個小時,比別人擁有更多「可用的」時間。若是因缺乏規劃、事先準備工夫不周,在發呆偷懶、拖拖拉拉中浪費掉,那就淪落為「減分型」時間利用法,永遠也逃不出「沒時間」 的迷障。

本文出處:天下雜誌 399期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4895

**本文張貼如有侵犯著作權,請留言通知本社網。本社網會立即刪除。謝謝。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快樂品書的8個訣竅

作者:馬岳琳  出處:天下雜誌 380期 2007/09


閱讀不只帶給我們快樂,也可能製造了小小困擾。如何在茫茫書海中選書、看書、品味書?
夢、和書,各自成一個世界,而我們知道,書更實在,兩者皆純粹而美好;
它們都延伸出捲鬚,強若血肉,我們的快樂從其中成長(英國詩人華滋華斯)。

關於閱讀,古今中外已有滔滔論述,但閱讀不只帶給我們快樂,
也可能製造了小小困擾:如何選書、看書、品味書?
以下是幾個與閱讀有關的尋常難題解方:


1.運用書評

時間有限,想要多看幾本書的竅門之一,就是多讀書評,
如果能常看書評,等於是多接觸了許多不同面向的知識。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政論家南方朔,都是愛讀書評的人,
而且兩人主要閱讀書評的來源,也正都是《紐約時報》。


2.運用時間

捷運上、火車上、飛機上都可以有移動中的閱讀,
而《越讀者》作者郝明義提出「零錢」與「整款」的閱讀時間概念。
除了運用零碎的時間讀些篇幅不長的雜誌、報紙、網路資訊,
他認為,完整的時間應該保留給書,尤其是週五的晚上,
「沒有追兵,沒有來人,沒有電話,也沒有等待,」形容得好似一個完美的獨處夜晚。


3.運用網路

買書可以透過網路、看書評可以透過網路、電子書肯定要透過網路、
無法親臨的國際書展還是得透過網路。
此外,許多有見地的部落格,也已成為愛書者的選書指南,
尤其在國人較陌生的外文翻譯書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部落格「灰鷹巢城」(http://blog.roodo.com/grayhawk/)就是一例。


4.找出喜歡的作家

幽默大師林語堂認為,一個人若能發現自己所愛好的作家,就是一種智力進展的表徵,
「這猶如一個人和一個女子一見生情,一切必都美滿。
他會覺得這作家的筆法、心胸、見地、思態,都是合適的。
於是他對這作家的著作即能字字領略,句句理會。」


5.不同層次讀一本書

郝明義極力推薦他的譯作《如何閱讀一本書》,該書將讀書的方法分為四個層次,
包括:在小學階段就學會的「基礎閱讀」、
在很短時間內了解一本書的內容、性質、架構的「檢視閱讀」(例如看目錄)、
把時間投入並真切領略的「分析閱讀」,最後是在不同書籍間讀出一個共通主題的「主題閱讀」。
由淺入深,有與趣成為專業讀者的,不妨把《如何閱讀一本書》找來一看。


6.學習放棄

一本書若可以讀得很快,可見它講的內容都已為你所熟悉,
那可能就是一本不必再花時間去讀的書。
此外,如果讀了五十頁後,還是無法提起興趣,可能就要考慮放棄別讀了,
但《品書.書品》的作者史帝夫.李文(Steve Leveen)指出,
這個五十頁法則的前提必須是,你心中還有大量的好書書單待讀,而不是只想應付了事!


7.以書會友

籌組讀書會,是許多個人和企業尋找閱讀同好的方式,
尤其容易因此讀到一些「原本並不會主動去讀」的書,反而大大增加了閱讀的廣度。
而贈書則是另一個製造分享機會的好辦法,若有餘裕,不妨多買幾本自己很喜歡的書,
送給好朋友,並附上贈語,保證對方不久之後就會饒富興味地與你討論這本書。


8.找一種舒適的姿勢

作家唐諾在《閱讀的故事》書中指出,閱讀的確存在著炫目而荒謬的技巧,
例如一分鐘讀八千字的速讀法,但如此「有效率」的讀書法最終能讀出什麼樣動人的成果來?
所以,唐諾要大家別在意什麼方法效率,「打開書直接讀、怎麼舒服怎麼來」就是了。
畢竟,閱讀的目的不在於怎麼讀,而是對一個更寬廣世界的嚮往。




本文出處:天下雜誌 380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3170

**本文張貼如有侵犯著作權,請留言通知本社網。本社網會立即刪除。謝謝。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巴菲特的人生觀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財商社 社區回饋服務 來嚕~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財商推廣社 社區回饋服務

透過現金流遊戲,從玩樂中學習理財!!



透過遊戲的方式,
了解自己現實生活中財務狀況從遊戲中學習理財,
幫助你實際演練市場理財模式進而從遊戲中了解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
透析財務報表) 我們希望透過遊戲讓各位鄉親朋友有所交流如果您是個經驗豐富的人,
請您不吝指教!
如果您是個需要經驗的人,那更需要來了!
來這聽聽大家的經驗談,更可以一起尋找未來的夥伴。


活動時間:61(日)下午100500

活動地點:本校休閒事業管理系專業教室(請由學校後門進入,將有人為你服務)

活動人數:30

報名請洽:吳雅如同學 0919-041290


歡迎全家大小、親朋好友一同參與財商推廣社誠摯邀請您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大前研一 –想做的事,現在就去做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轉貼於http://www.wretch.cc/blog/rte0201/1148688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人每天釣魚、打高爾夫球。如果每天都做這些事,其實是很痛苦的。打高爾夫球、釣魚和旅行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這些事情並非日常之事。」 - 大前研一


--------------------------------------------------------------------------------

很多人都有一大堆計劃留到退休後去做,但到了那時候,現在想來快樂的事,屆時已不快樂了。想做就馬上去做,儘管不景氣,這仍是大前研一的諍言。

我說「人生不妨繞路走」,讀者或許不知道什麼是繞路。我就試著從我接觸過的多位經營者的(痛苦)小巧引出我的看法吧!

過去30年間,我至少和一千位經營者共事過。正確的數字我沒算過,但是一年30個人,30年下來應該有這個數目吧。我所謂的經營者,都是社長(總經理)、會長(董事長)等事業成功的企業人士,也都是孜孜矻矻忙著賺錢的人。

這些日本企業領袖多半愛談退休後的生活。有人說想每天打高爾夫球悠悠哉哉的日子,有人想回到面臨瀨戶內海的美麗故鄉天天釣魚,有人想和老妻帶著珍愛的相機環遊世界。有人只希望含飴弄孫、忘掉工作,還有人夢想參加非營利組織(NPO)到東南亞當技術指導,有人甚至想在郊外蓋間房子晴耕雨讀,或是長住澳洲。

他們年老後的夢想五花八門,可謂百人百樣,但只有一點我非常確定: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完成夢想。

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熬不到圓滿退休,最近半途失意退職、悄悄過日子的案例尤其多。其中多半是公司裡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狀況,恰巧位在高層的他們,只好引咎辭職。另一個原因是位居高層的時間太久、積勞過度而猝逝。

同樣地,歷任會長、董事會顧問、顧問、最高顧問、監察人等職位,一過了80歲,便被送進老人院的情形也很多。他們在60歲上下時侃侃而談退休後的希望和夢想,但是一過了70歲,卻突然開始想做「終身經營者」,怎麼也不肯退休。

那些能幸運退休的情況又如何呢?好像也有問題。沒有人每天釣魚、打高爾夫球。每天做這些事其實很痛苦。打高爾夫球、釣魚和旅行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這些事情並非日常之事。

每天打高爾夫球得找到球伴,每天和同一個對手打也無趣,況且往往很快就累了。人上了年紀,打球的分數增減也很有限。只有當場地和對手都不同時,才會覺得有趣。每天要做到這樣,似乎很難。

我在美國佛羅里達常看到退休老人打高爾夫球,他們幾乎是為了健康而打、為了防止老人痴呆而打,讓人感覺不到退休前所期待的「樂趣」。

釣魚則更慘。釣到的魚得有人高興吃掉。老夫妻沒那份食慾;老伴每天表現出最大限度的歡喜,其實都是裝出來的。釣魚必須有人樂享成果。如果還是社長任內,因為是偶一為之,擅長逢迎的職員會起鬨作樂,爭相討魚。孫子也會討好說:「爺爺好厲害哦!」

如果住在市區,分送鄰居也皆大歡喜。但是在瀨戶內海的窮村釣魚,和漁夫沒有什麼不同。在只有老人的村子裡每天釣魚,一點也不快樂。本來還有這種夢想的經營者,現在都已打消念頭。童年時釣魚是很快樂,當社長時偶爾去釣魚也很快樂。可是真正退休後天天釣魚,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那位想環遊世界拍攝照片的人還是繼續旅行,只是不再拍照了。他當副社長時去過南美洲的伊瓜蘇瀑布,拍了一些幻燈片回來,當時是很稀奇。他以「副社長的南美報告」為題,宴請屬下,同時展示攝影成果。

席間讚語不絕:「照相技術真是一流啊!」「哇!我也想去一次看看。」真個是賓主盡歡。他退休後又去尼羅河上游,拍回一些珍貴的照片,但是這回屬下就不捧場了。不是推說有事在忙,就是告罪下週有預算會議或要出差,理由儘管不一樣,總之就是沒人來看。就連孫子若不利誘也不肯來。

結果落得只有和看過實景的老妻一起整理相簿的下場。從此他出門時不再帶沉重的手動照相機,換成用過即丟的即可拍相機了。看來,即使完全實現年老後的夢想,也沒有當初所想的那般快樂。

我的結論只有一句,這輩子都不要說:「我以後要怎樣怎樣……」。我的建議是,如果有「以後」想做的事,現在,沒錯,就請現在去做!

想做的時候正當其時,沒有延後的理由。現在覺得快樂的事,上了年紀以後,不一定覺得快樂。更積極地說,現在就做覺得快樂的事,才能學會年老也覺得快樂的方法,退休後就能成為真正的玩家,快樂地生活。



摘自 想做的事就去做 - 大前研一



--------------------------------------------------------------------------------



要及時行樂喔~
千萬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解放辦公空間,激發Google創意活水

如何設計高效能辦公室


太酷了~~未來我們的社辦說不定可以變成這樣耶^O^

作者:金玉梅  出處:天下雜誌 189期 1997/02

相關關鍵字:超能力學堂/創意/google/辦公室/工作

辦公室裡有健身跑道、使用辦公桌要先預約?美國各大企業最近吹起辦公室改造風潮,在激發創意、提升營運效益和顧客滿意上,成效顯著……


面對嶄新的一年,企業裡各項年度計劃正熱烈展開,目標無非是在新的一年中締造出更好的績效。在企業追求更高績效的努力中,工作的定義不斷被挑戰,連帶使得多年來一成不變的辦公室設計日益受到質疑,而符合未來趨勢的新型辦公室,則愈來愈受到重視。

新型辦公室的設計,是為了激發未來企業所需要的團隊合作、創新和效率。要達到這些目的,傳統辦公室中,將人們重重隔開的牆壁、隔屏必須拆除,同時私人空間將縮減,公共空間將大幅增加。

辦公室彷彿遊戲場

 從許多進行辦公室改造的企業中也發現,公共空間不再是冷冰冰、封閉的會議室,而是由寬敞明亮的空間、舒適的沙發、香醇的咖啡所取代,目的是讓人們在輕鬆的氣氛中,激發創意、培養更好的團隊默契。

 美國財星雜誌最近引述一位建築顧問意見指出,現在的工作不再只限於固定的八小時之內,工作和遊戲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因此,一個新名詞「工作遊戲場所」(workplayce),已經產生。「工作遊戲場所」是形容富有創意、並有家的感覺的多功能辦公室。

 美國有一家包裝材料公司AGI,就徹底發揮了「工作即遊戲」的觀念。當這家公司在三年前遷入一個由倉庫改裝的辦公室中,就在辦公室的周圍建了一座橢圓型的室內跑道,除了當做走道,也可以供員工健身。


B-I 三角形

使命:創造自己所希望的未來







願景:讓社員具備學習贏配方、專業贏配方、財務贏配方







價值觀:尊重、聆聽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