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與恐懼 詐騙滿寶島
「沒有接過詐騙電話、簡訊的人,可以去買樂透了」!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主任兼所長鄭瑞隆,以這個聽起來很好笑,實際上卻一點也不好笑的笑話,形容近年來亂槍打鳥、肆虐全台的詐騙亂象。
的確,從刮刮樂到假綁架,從假退稅到安全帳戶集中存保,十年來,一般人被騙,名人與高級知識分子一樣被騙;台灣民眾就算沒被騙過,也一定接過詐騙電話。反詐騙成為「全民運動」,警方也拚命破案,但詐騙案件、金額卻年年創下新高。在這場與詐騙集團的戰爭中,政府、民眾明顯打了敗仗。
電話詐騙 歪風一發難收
翻開台灣詐騙犯罪發展史,最早可追溯自金光黨,但這種面對面的詐騙手法,受害者畢竟只是少數;十年前開始流行的電話詐騙,才是造成國內詐騙歪風一發不可收拾的元凶。
宜蘭縣警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吳清海,目前就讀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寫的就是「透視電話詐騙集團」。他說,當時新銀行如雨後春筍冒出,人頭帳戶取得容易,加上行動電話市場開放,適時提供詐騙集團發展的環境。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心理學教授布拉斯柯維奇(Dr. James Blascovich),曾在一項網路犯罪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貪婪」與「恐懼」是騙徒最常利用的兩個人性弱點。
國內詐騙集團彷彿修過這門「詐騙心理學」課程,從早期的金光黨、刮刮樂、六合彩明牌,到冒充國稅局、健保局的假退稅、假退費,基本上都是利用被害人貪婪或貪小便宜的心態,遂行詐財之目的。等到類似手法逐漸被識破,再改從民眾的恐懼心理下手。
轉帳慣招 瞬間奪走積蓄
詐騙集團深知有人擔心找不到工作、借不到錢,遂以「家庭代工」、「假貸款」詐騙材料費、手續費;父母最怕孩子遭綁架,於是出現「假綁架、真詐財」;多數民眾對於親朋好友發生車禍、變故不會見死不救,「猜猜我是誰」的裝熟詐騙法應運而生。
騙徒甚至利用民眾害怕遭到詐騙的心理,假冒警方、檢察官、金管單位,以個人資料外洩、信用卡遭盜刷、帳戶被盜領等理由,要民眾將存款轉存至「安全帳戶」集中保管,畢生積蓄在彈指之間全轉進了歹徒的人頭帳戶。
更可怕的是,台灣民眾長期生活在詐騙集團的恐懼中,人與人之間互信的核心價值受到嚴重挑戰。有人只要看到手機響起陌生門號或未顯示來電,即陷入恐懼焦慮;有老人家因為曾經被騙,嚇得從此不敢接電話;更有民眾變得多疑、猜忌,把陌生人、陌生電話全當成騙子。
前進海外 手法不斷翻新
除了手法日新月異,詐騙集團在技術層面上也是突飛猛進,一輛廂型車即可將轉接雙模機載著到處跑,躲避警方追緝;甚至盜接派出所電話向家長謊稱孩子開車撞到人需要現金和解,被害人打電話至派出所查證,全被轉接至歹徒手上。
在騙完台灣人後,詐騙集團更將觸角延伸至海外,先是「反攻大陸」,最近更將「台灣經驗」移植到南韓,前進大陸東北設立詐騙總部,訓練一批精通韓語的當地居民撥接電話,再由台灣招募車手,以免費旅遊、高薪業務員為誘餌到南韓開立帳戶、提領轉帳。
吳清海說,詐騙集團主嫌多半躲在大陸,台灣的車手、人頭帳戶、電話轉接機房彼此互不相識,一旦被警方查獲,主嫌很容易斷尾求生另起爐灶,這正是詐騙集團難以根絕的主因。
台中地檢署檢察長張斗輝也坦承,檢警偵辦詐騙集團確實存在盲點,經常抓了一堆人頭帳戶、車手,主嫌卻逍遙法外,就算順利逮捕主嫌,民眾被詐騙的錢也拿不回來。因此,地檢署決定改變策略,從第一線的金融人員開始防堵。
防詐措施 不如民眾警覺
地檢署要求第一線金融人員確實填寫「臨櫃作業關懷客戶提問表」,未來將定期公布防詐績效良好的金融機構,對金融機構的企業形象也有加分作用。
但再多的防詐措施總有漏洞,永遠也比不上民眾本身的警覺性來得有效。一六五專線提醒民眾,接獲不明電話一定把握「冷靜」、「查證」、「報 警」這三項原則,查證時務必利用一○四、一○五查詢機關電話,千萬不要在電話中直接按鍵轉接或依照對方留下的電話回撥,必定能將被騙的機率降到最低。
「富爸爸.窮爸爸」第一課:富人不為錢工作 – 避開人一生中最大的陷阱
富爸爸說:「我們最終都是雇員,只是層次不同」。他希望我們能用喜愛的方式運用貪婪與恐懼,而不是被貪婪與恐懼所控制。